在当前“双碳”驱动绿色经济转型的浪潮下,作为节能减排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内燃机为代表的动力装备产业,在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兑现绿色发展承诺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11月15日-11月17日,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内燃机及动力装备博览会(即行业简称“内燃机展”)在南京如期举行。会上,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内动力”)携多款混动、燃气、增程及氢燃料电池等新品重磅亮相,集中展示了云内动力加速向低碳化、零碳化转型的动作。
向高效、低碳、零碳转型与升级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内燃机产业作为传统能源的主导动力责任在肩。为了积极响应号召,云内动力加速转型升级步伐,在先进燃烧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序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高效率、低能耗的产品,着力构建新时代的内燃机产业链体系,有力促进了我国内燃机自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次产品展出,大家大概可以看出云内动力在高效、低碳、零碳路上的转型与升级。”活动现场,云内动力营销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永波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双碳”战略之下,我国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加速,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动力技术路线,包括氢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混合动力等多种技术路线“百家争鸣”。但面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储能方式、车型、环境效益、资源禀赋、技术成熟度、技术适用性、经济性等因素,多个技术路线在实际运营中尚有短板和不足,为此云内动力求新求变,在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技术路线布局上不断发力,打造了多种能源并存的共融发展新局面。
“以本次展出的四款产品为例,我们特意展出了G20TNF增压燃气发动机、云内德润PS超混系统、G20增程混动发动机以及燃料电池系统,这四款产品不仅是当前的热门产品,更代表了行业未来的新趋势。”李永波说。
其中,G20TNF增压燃气发动机适配于4.5吨轻卡及轻客。而G20增程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可达41%,适配于4.5吨增程轻卡,是卡车领域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该款动力具有动力更强、能耗更低、续航更长等特质,适用场景更加广泛。
德润PS超混系统,适配于4.5~12吨的轻、中卡车型,在城区工况,节油率达25%,适用于城市货运、物流配送等城市、城郊工况。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广泛的场景适用性,云内动力混动系统收到了市场及用户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多个城市销量良好。截至目前,配装云内德润混动系统的产品2023年1-10月累计市场占有率达82.7%,持续引领国内混动轻卡新潮流。
在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中,云内动力的氢燃料电池产品功率覆盖30~240kW,适配于各类城市公交及客车,轻、中、重型载货及物流车,以及牵引车等车型,可实现零下30度低温启动,最大热效率可达60%,通过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持续研发和投入来推动“双碳”目标达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点燃绿色“新引擎”
一直以来,商用车中小缸径轻型柴油机都是云内动力的优势领域。不过,作为中小缸径内燃机研发及制造企业,云内动力对于商用车新能源化有着明晰的认知,在这轮产业变革中,点燃了绿色“新引擎”。
“如今,‘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政策、成本、路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第四阶段重型商用车燃油限值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再一次加速了商用车电动化、混动化发展。”李永波表示,为践行“双碳”战略目标,云内动力积极探索商用车动力转型之路,在不断完善产品谱系的同时,强化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的优势互补,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三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打造燃油系统、新能源动力总成系统、软件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等动力解决方案,以昆明为核心,形成“一部五中心”,集研发、生产、销售、网络服务系统于一体,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在他看来,未来动力新能源化的方向不会改变,进军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也是自身不断创新突破的必然选择。这是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强有力的措施,更是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的最好证明,是适应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正确选择。
“目前,云内动力在新能源动力市场已做到车型与技术全覆盖,针对总质量在3.5~12吨的轻中型商用车市场,实现新能源产品方案全覆盖,在同一平台产品上可实现纯电、增程、PHEV及HEV节能车型应用方案。”李永波说,随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云内动力在不断完善公司产品谱系的同时,强化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的优势互补,不论是响应国家不断收紧的排放法规还是“双碳”政策,公司都已具备满足客户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能力。
展望未来,云内动力将以技术为引领,依托前瞻布局、系统设计、机制创新等策略,打造核心竞争力,坚持混动、氢燃料、天然气等技术路线齐头并进,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新能源商用车驱动解决方案;并且在不断完善产品谱系的同时,强化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优势互补,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彻到研发至售后服务的各环节,助力汽车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