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打群架”乱象 预警产能过剩

发布时间:2012-05-03 08:36|栏目: 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

  过去,有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报道不时传出,最近,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这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预警,要求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他们还表示,目前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现象加以重视,避免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各地一窝蜂投资新能源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计划,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15%左右。

  然而,好处诸多的新兴产业也不能盲目发展,若管理和规划没跟上容易形成新的怪圈:“政策扶持—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综合治理”。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兴产业中的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部分行业已经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

  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孙济洲教授介绍说,各省、自治区、市在选择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风险,如除西藏外的其他30个省、自治区、市,几乎都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列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已经存在重复建设倾向,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全国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出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态势。按照各地区现在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现象将难以避免。

  据悉,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7个,曾经红红火火的光伏企业如今70%以上已倒闭歇业,而一度是投资新宠的碳纤维现在也产能过剩了。

  地方政府为政绩盲目上马

  对于新兴产业一哄而上“打群架”的局面,经济学家吴敬琏几年前就曾提醒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些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一哄而起的从众化,一些政府机构指定技术发展的路线,指定发展的产业门类,甚至直接确定投资等。他表示,以这种认识和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

  “中国经济本身正在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耗能等产业肯定要萎缩,各地政府也在寻找新的产业转型亮点。国家对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地方因此肯定对上马这些产业有很高的积极性。”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造成各地争相上马新兴产业的其他原因,周清杰认为,一是地方政府要政绩,二是缺乏市场导向。周清杰说,因为地方政府对GDP高度关注,所以没条件的项目创造条件也要上。中国经济增长现在更多地是靠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第二产业对地方GDP和税收的拉动作用大,而国家要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工业,这驱使地方政府一窝蜂地上马这些产业。

  周清杰同时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较多地依赖行政力量指引,而不是更多地靠市场引领。上新项目如果纯粹按市场导向是企业家说了算,他们主要看重的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而靠行政力量上马项目则市场收益账算得较少,更看重的是哪些项目贷款优惠多,哪些项目政策支持多。

  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

  有专家认为,重复竞争也有好处。周清杰表示,有了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但重复竞争肯定会有代价,特别是对公共和国有资金进行重复建设投入,实际上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是对国有资源的浪费。

  今后如何防止各地盲目发展新兴产业呢?有专家建议,除地方政府改变急功近利的工作思路外,中央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周清杰认为,在如今经济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在产业发展优先顺序上应更多提倡市场导向,尽量弱化行政导向。

  据悉,目前有关部委正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预警机制。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初步创设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预警机制的一项核心工作是,要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包括企业数量、类别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为完成此项工作,有关部门已提出了相关工作机制。(罗 兰) 

加入收藏
加入会员请咨询服务与发展部电话:010-68535680
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统计工作部电话:13699188605,非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办公室电话:010-68532870。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