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丁华杰:现代在美油耗造假被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11-11 10:22|栏目: 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

  看到一篇题为“现代因燃效虚高在美被罚3.5亿美元创新高”的报道,由于伊兰特、胜达等多款新车因实际燃效低于标定值遭到消费者投诉,美国环保署(EPA)2012年11月份着手对现代-起亚展开调查,随后发现两家公司自行测试的燃效与环保署测试的结果有出入。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将向美国政府支付3.50亿美元罚款,加上去年年底赔偿消费者的3.95亿美元,现代总计因该案损失7.45亿美元,这也是美国《清洁空气法案》(CleanAir Act)下,罚单中金额最大之一。
  看到这则消息,不知道你什么反应,笔者的第一反应是它们在中国造假了么?在美国造假除了罚金交给政府之外,给予消费者的赔偿也达到了仅四亿美元,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前段时间讨论的油耗造假事件以及油耗造假企业,现在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能否给予消费者补偿呢?
  第一、在美造假、是否在中国也造假?
  之前也谈到过媒体造假的情况,整个流程就是汽车制造商拿出一些数据,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在相关的测试中心进行测试,然后拿出的数据发布出去,当然,造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真造假,车企拿了一些本身就是错误的数据给检测部门检测,拿出的数据和实车不匹配,这种造假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消费者买车,比如说你买了7L的百公里油耗,但实际上这车是8L甚至9L,对你肯定是很不好的。第二种造假是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整个测的流程,车企也没问题,但测出来跟实车跑得不一样,你说这是不是造假,实际上来说这是我们的标准不太完善,不够健全引起的。
  而在美受到处罚的现代汽车,油耗造假应该属于前者,就是在相关的数据弄虚作假,前段时间,我们国家相关的油耗造假新闻传的很盛,现在来看,这种让汽车制造商自己约束自己的检测制度,太过于信任这些汽车制造商了,也验证了,使用道德约束行为都属于不靠谱的。
  同一家汽车制造商,不知道在中国怎么样,之前我们报道出来的是海马汽车,对于一些外资或者合资汽车制造商太过于信任了,不知道有没有相应的人士,针对这些企业和车型进行一个检测?或许能够给你惊喜呢?
  第二、我国油耗造假不了了之?
  这次现代在美国油耗造假,也让我们开始回顾此前媒体报道的造假,这些新闻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怎么样了?前段时间,看到我国油耗检测机构整顿,不过,这段时间过去了,争端怎么样?工信部以及相关的检测机构却没有太多的动静,如何进行整改,如何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些可能都需要给予交代,有几家汽车制造商进行了造假?这样的该如何进行处罚?这些都需要尽快地给出答案。
  油耗检测不能简单地不了了之,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影响深远,如果不了了之,对未来会让更多的汽车制造商有恃无恐,而危害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收集相关的数据,制定相关的汽车节能减排政策,包括补贴政策等方面,我们此前也看到几家汽车制造商由于虚假上报油耗,被处于罚款。如果测试就不对,这些政策即便从原理如何科学,都是一种建在沙滩的大厦,形同虚设。
  第二个方面是根据政策制定中国未来的汽车油耗战略目标,这个非常重要,笔者此前的文章中也谈到了这几点,就是“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关系着未来中国汽车生存和发展,这个标准的基本数据就是工信部测出来的这些数据,如果按照这种玩法,相比把中国汽车制造业玩死的可能性都有。这点还请各位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下一步政策的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情况。
  第三个方面是树立一种公信力,但是,这种公信力对于消费者来讲,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当下对于新车购买的时候,我们对于销售员嘴中的油耗数据并不敏感,反倒是对于身边朋友口中的数据比较信任,这是典型的公信力缺失的情况,当然现在一些网站开始发布一些驾驶员发布的实车油耗数值,经过平均,一些数据也显得比较真实。
  所以,如果事情已经出来,或者处于一种潜规则的情况,给予我们一些结构出来,更正政策也好,处罚结构也好,总要给各方一个交代。
  第三、“油耗造假”监管、处罚长效机制必不可少。
  事实上,也就是当下的油耗问题,让我们认真地树立了整个检测机构的制度问题,此前文章中已经表述,这里不赘述,不过三点方面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一点是如何科学执行测量我们的平均油耗,对于原来的测试标准有没有完善和更新的可能性。第二点是如何保证我们测试的过程中没有造假,造假的话,对于国家政策是一种亵渎、对于消费者的底线是以后总挑战、对于自身来讲也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体系;第三点我们采用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第三方检测机构,这些梳理清楚了,我们才能谈到相关的意义,所以执行过程应该放在首位。
  如果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投机者总是存在,如果长久的监管和处罚机制,才能够有效制止,特别是通过申报和“抽查”有助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如何想要彻底解决并不困难,申报的数据可能会存在问题,如果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试验,整个结果就很清晰,当然可能有朋友认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经历做这个事情,事实上,汽车媒体对于这个方面充满了热情,从去年的油耗大讨论就能够看到“热心”,所以归根究底,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便是做到能否将更多的监督权力下放给有能力的人,届时一些将一些“潜规则”放到明处,各方的担扰也就少了。

加入收藏
加入会员请咨询服务与发展部电话:010-68535680
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统计工作部电话:13699188605,非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办公室电话:010-68532870。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