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大柴工厂首席技能大师鹿新弟带来了多份建议。其中包括《关于“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制定”的建议》、《关于支持氢内燃机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提升推进产教融合培训“新产业工人”的建议》等。
鹿新弟代表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
*建议国家尽早正式立项启动“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制定,给与标准研制相对充裕的时间,标准体现中国特色和应用场景,并尽早发布,合理安排排放法规的实施步调,给行业企业、用户等产业链留出合理的时间来开展生产、研发准备等。
*推动明确氢内燃机产业定位,支持氢内燃机产业化推广;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氢能大规模应用等。
*建议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认定模式,创建符合新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技能竞赛形式,搭建高技能人才队伍基础数据库等。
附:鹿新弟代表建议
1、关于“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制定”的建议
移动源污染物排放中,氮氧化物占60%,挥发性有机物占24%。重型货车是移动源氮氧化物控制的重点,保有量占机动车保有量的2.0%,氮氧化物排放量占移动源的34.6%。小型客车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重点,保有量占机动车保有量的67.1%,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占移动源的51.2%。
碳排放方面,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会议上承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国在气候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单位GDP 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欧盟已正式发布“欧七”标准。对于轻型车,实际道路测试污染物排放:“欧七”法规道路试验不再采用修正因子,排放限值与试验室测试相同;开始管控制动器和轮胎颗粒物排放;开始对轻型车上安装的电池的耐用性进行监管。对于重型车,由之前的冷热态加权平均评估排放,修改为冷热态分别提出限值,氮氧化物加权后与“欧六”相比加严72%;将颗粒物数量(PN)要求由目前的23nm以上修改为10nm以上,实际加严幅度超过75%;排放的气体中含有碳氢化合物的总量修改为非甲烷有机气体和甲烷,限值皆有所加严;新增了氧化亚氮和甲醛的排放要求以及怠速氮氧化物的排放要求。
美国发布了下一阶段排放法规草案,相关研究仍在进行。对于重型车,向污染物超低排放发展,美国加州:2024年氮氧化物削减75%,2027年进一步降60%;美国环境保护署:2022年3月发布法规草案,要求基本同加州。更加注重车辆真实排放,限值进一步加严。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2027年比2020年二氧化碳下降4%。
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放监控中心已牵头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七”排放标准)预研。第一期预研工作于2020年10月启动,现已结束,共26家单位参与,涉及发动机企业、整车企业、检测机构和排放后处理企业。第二期预研工作于2022年9月启动,计划2023年12月完成。
现存问题包括,如何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消费者、经营者等,实质性地深度参与,使法规真正做到符合中国国情。之前阶段的排放标准制定基本是参照了欧美和北美的排放法规。“国七”排放标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实际道路排放、体现冷启动排放重要性,非常规污染物和替代燃料,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和车载监测系统技术,颗粒物的加强控制,包括轮胎、刹车片磨损等,温室气体排放协同管控。这些在之前的排放标准是几乎不考虑的。
对策与建议:
建议国家尽早正式立项启动“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制定,给与标准研制相对充裕的时间,标准体现中国特色和应用场景,并尽早发布,合理安排排放法规的实施步调,给行业企业、用户等产业链留出合理的时间来开展生产、研发等准备。
建议在排放标准制定中更好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在行业相关数据搜集及分析、标准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等环节的深度参与作用,完善标准的可实施性,更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在设置排放限值时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因素、测试装备能力、我国汽车工业及关联行业领域的实际发展水平。
2、关于支持氢内燃机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内燃机制造大国。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工业和运输3个领域;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3大领域。据《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统计,内燃机每年消耗我国石油的60%以上,是石油等含碳燃料的消耗大户,排出的二氧化碳占全国总量9.8%。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需求指引下,使用化石燃料的内燃机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目前在中重型商用车的降碳方案中,已经形成一定产业与市场规模或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有:纯电驱动、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等。这三种方案各有长短。纯电驱动方案的最大挑战在于动力电池的容量、质量、成本、使用寿命。当前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接近其理论最大值,新型的固态电池、钠电池技术还不成熟,如果想要长续航,就需要增加电池模组的数量,这样一来车体的重量必定会大幅增加。换电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里程焦虑”,但在实际推广中则面临换电站建设前期投入高,融资需求较大,换电电池的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开放使用形成规模效应等痛点。
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两种。其中燃料电池对氢气的纯度要求高(99.99%),依赖于稀有金属铂,膜电极、双极板及辅助系统致使燃料电池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氢内燃机可以借用传统内燃机的关键零部件和系统,能依托现有内燃机工业体系进行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无需重新构建产业链,其技术难度和成本都要比氢燃料电池更有优势;继承了内燃机可靠耐用的出色表现,有着良好的燃料适应能力;采用后处理后可实现零碳、零氮氧化物的真零排放;可燃烧低纯度的工业副产氢,可就地尽快实现工业副产氢来源广泛地区的示范性推广应用。
氢内燃机呈现蓬勃发展势头。近年来,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氢内燃机点火成功的消息此起彼伏。去年6月8日,由一汽解放自主设计研发的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成功点火并稳定运行,运转功率超过368kW,指示热效率突破55%。6月15日,中国重汽和潍柴动力联合发布氢内燃机重卡,配装潍柴动力自主开发的13L氢内燃机,实现了有效热效率41.8%。6月30日,玉柴YCK16H燃氢发动机在广西玉林点火成功,排量达15.93L,最高功率达412kW。7月1日,上海新动力首台直喷式氢气发动机点火成功,排量为12.8升,设计最大功率353kW,热效率高达44%。康明斯也在去年5月正式发布15L氢内燃机,并计划于2027年全面投产。
虽然国内外企业接连发布氢内燃机点火的消息,不少厂商还推出了一些性能样机,但后面还有很多精细的研究开发工作要做。主要包括关键技术仍待突破、政策支持仍待明确、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等。
对策与建议:
推动明确氢内燃机产业定位,支持氢内燃机产业化推广。建议给予氢内燃机与燃料电池同等的待遇,纳入环保推广政策,给予路权及新能源积分认定,在产业发展前期给予50%燃料电池补贴等。在权利对等后,氢内燃机在零碳排放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推动国家科研项目立项,支持对氢内燃机基础研究。建议在氢内燃机创新平台和技术交流方面能得到相应支持,例如针对氢喷射、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通过对基础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来推动氢内燃机技术的进步。
推动成立产业合作联盟,共同推进氢能内燃机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层面推进内燃机行业成立氢能内燃机合作联盟,集合产业企业、高校、院所等优质资源,共同推进氢能内燃机的发展,加强氢内燃机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内燃机行业实现零碳发展目标。
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氢能大规模应用。建议加强制氢、储氢、运氢产业链的成熟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氢能整体利用规模,支撑“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达成。
3、关于提升推进产教融合培训“新产业工人”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
2017年2月6日实施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将“技能提升”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
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以立法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当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报告中提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
综上可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职业教育发展是相融相生的,只有推动职业教育深入发展,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工人;只有扎实有效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各项政策,才能有效吸引更多高素质学员加走进职业院校。
当前,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总体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我国职业教育仍然需要持续改革和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认定工作体系仍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制度的保障和支撑对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社会保障、评价与发展、公共服务等机制和配套政策还不够健全。
建议:
提升产业工人整体技能素质,优化高技能人才选拔土壤。要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育。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自主职业教育。要探索建设职教发展联盟的工作路径。
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要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认定模式。要创建符合新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技能竞赛形式,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地区和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区域竞赛与全国竞赛相衔接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通过技能竞赛,加强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研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引领技术创新。
搭建高技能人才队伍基础数据库,为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