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发展 用心赢天下
中国内燃机工业再创新世纪辉煌
——纪念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100周年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 理事长 谭旭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一百年前的1908年,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诞生。整整一百年后,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总结回顾中国内燃机工业百年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鼓舞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下一个百年辉煌的新历程。首先,我代表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代表中国1300多家内燃机及配附件企业,向出席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内燃机行业发展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内燃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依附到自主,走出了一条自强自立、奋发有为的发展之路。2007年,中国内燃机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64亿元,实现销售产值2293亿元,产品产量达到了5700万台、10亿千瓦的规模;可以说,中国内燃机百年的发展历史,浓缩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程。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经历了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百年发展历程后,中国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内燃机制造大国,并正在向内燃机制造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内燃机工业将继续伴随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国人强国富民的远大抱负。
一、百年发展,中国内燃机工业取得辉煌成就
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中国内燃机工业100年来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内燃机工业的启萌时期。
上世纪初,我国广州均和安机器厂(1908年)、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1909年)先后制造出了2.9-7.4千瓦的煤气机,标志着中国内燃机工业的诞生。而后,广州出现了第一台仿制英国的多缸柴油机。但是直到1949年,中国内燃机制造仅以修配和仿制为主,生产方式以单件生产为主,且生产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关键零部件(如油泵油嘴、曲轴等)需从外国购买。到1949年止,我国总共累计生产不足14.7万千瓦的内燃机(包括煤气机和柴油机),1949年的产量约7300千瓦。
第二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50后代后期,我国柴油机产品开始由测绘仿制向自主开发前进。
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自主开发的第一个中小功率柴油机系列产品,中小功率多缸柴油机形成完整系族;同时,我国研制成功首批低速机,应用于大功率柴油机舰船。
1956年,我国自主开发了第一个中小功率柴油机系列——135系列柴油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我国自主开发了为数众多的65~125mm单缸柴油机及从75到135、E150系列多缸柴油机,中小功率多缸柴油机形成完整系族。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还有:上海柴油机厂12V180柴油机,上海动力机厂485A柴油机,无锡动力机厂12V175柴油机,新中动力机厂8L350Z型柴油机,红岩机器厂6250Z柴油机,大连机车车辆厂10L207E柴油机,戚墅堰机车车辆厂6L207柴油机,陕西柴油机厂36E390C柴油机、潍坊柴油机厂的6160柴油机等。
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应用于舰船的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包括300、430、580、600、750、760、780缸径的中、低速柴油机。
第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50后代后期至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内燃机工业进入大规模技术和装备引进时期。
这一时期,通过技术合作,我国内燃机工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等东欧国家引进了一批影响比较大的内燃机技术和装备项目:如1956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的CA10型汽油机车间,结束了中国不能大量生产汽车和车用发动机的历史;1956年,南京汽车制配厂引进NJ050、NJ070汽油机;1959年,苏联援建156项之一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开始生产拖拉机和4125柴油机,山西柴油机厂开始生产12V150军用柴油机等。这一时期引进机型虽然不多,水平也不太高,但引进的是成套技术和装备,对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大量生产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我国内燃机工业前进了一大步。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先进工业国家的内燃机产品、装备、技术和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一些较为先进的高速柴油机市场的主力军产品出现。这些产品经过国产化以后陆续投入批量生产,较好地满足了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发电及船用配套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的需求。在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内燃机工业的转移,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国家内燃机技术和装备。特别是斯太尔重型商用车发动机的成功引进,并通过潍柴等单位的持续不断改进创新,已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商用车领域的主导动力产品,为推动中国商用车和工程机械行业的升级换代做出了贡献。
第四个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入世,世界上主要的内燃机公司纷纷通过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大规模的合资、合作,使中国内燃机工业融入世界内燃机工业体系。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入世阶段,中国制造业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行业的复兴,以及因整机的对外合资、合作带来的在内燃机方面的合资、合作,推动了我国内燃机工业技术水平和产销量迅速提升,形成了我国内燃机工业同时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格局,为我国融入世界内燃机工业体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中国内燃机工业完成了向世界内燃机生产大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汽车配套动力产量跻身世界三甲;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产量远超过其他国家;工程机械配套动力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摩托车用内燃机世界第一;单缸柴油机世界第一;内燃机生产总量进入世界前列;大型船用动力供不应求,急待开发。
第五个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后的创新发展时期。以我为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正在成为内燃机工业技术创新的主流,关键总成的技术引进、自主开发经营成为主导形式。
目前,在轿车发动机领域,技术开发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根据整车比例,轿车发动机领域的自主品牌产品占总量的30%;在商用车柴油机领域,已形成以我为主、集成创新的主导开发模式,根据整车比例,自主品牌柴油机市场份额已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在农机系统,多缸柴油机有一块自主开发的阵地,“中国制造”的柴油机基本上满足我国农业机械对配套动力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后,起步较晚、发展迅猛的中国内燃机工业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加快了在技术和环保法规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在燃油喷射技术上,我国已自主开发出满足排放标准欧Ⅲ以上的电控汽、柴油机,不少企业建立了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开发软硬件平台,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自主研发已取得成效;在涡轮增压及中冷技术上,相比目前欧洲和美国的重型卡车的增压化基本达到100%、欧洲柴油轿车的增压化达到80%的水平,我国车用柴油机已普遍采用了增压技术,并在部分汽油机上开始使用;在电控技术方面,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目前已可以开发整个动力装置的电控系统;在汽油机新型燃烧系统技术方面,相比正在兴起的以日本为代表的非均质直喷技术、以欧洲为代表的均质直喷技术,我国新型的燃烧系统处在研究开发阶段,若干技术已经在部分车型上试验。最近10年,我国与内燃机相关的专利技术数量增加了近10倍。
近年来,我国车用柴油机的排放微粒(PM)降低50%,氮氧化合物(NOx)降低40%。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较早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法规,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已提出国家标准(GB/T 20891-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污染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
二、本世纪内燃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内燃机产品在产量和销量上均居世界之首,奠定了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同时,柴油机的自主开发方面,已取得突出的成果,为自主品牌商用车和工程机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全球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寻求新能源动力的背景下,在中国装备制造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下,中国内燃机工业面临着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困难。
在市场方面,2005年以来,由于环保法规更加严格,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市场恶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低端柴油机产品进入艰难发展时期,小型内燃机(摩托车用、通用、农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难以满足国内、国外市场高速增长的需求;在大功率柴油机(船用、机车、固定)领域,亟待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再创新,解决造船工业迅速发展而自主品牌主机供应迟缓的问题。
在技术提升方面,内燃机的创新重点是节能减排,发展动力多元化;而国家参照国际研发水平制定的整体节能、减排标准和实施时间表,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从环保状况看,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的交通、农业、工业机械排放的二氧化碳,在环境总体排放中占的比例较大,其中与汽车生产量和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有直接的关系(2006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4000万辆,2008年上半年已达到6000多万辆),大气中有12%的二氧化碳来自汽车的尾气排放(未考虑工业/农业/其它运输等内燃机排放)。此外,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NRMM)用柴油机的排放污染不可忽视,我国既是一个汽车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非道路移动机械(NRMM)生产消费大国。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最近统计,我国非道路用移动机械发动机微粒(PM)、氮氧化合物(NOx)排放,分别占整个移动排放源排放的61%、42.2%。农业机械、农用运输车这两大类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和微粒(PM)排放,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中的比例分别高达89.7%、89.8%、71.8%、87.5%。
从能源供应看,我国自2000年以来,汽车(包括农用车)汽油、柴油年消费量约占我国汽油、柴油消费总量的50%、石油消费的1/3左右。我国柴油的消费量一半以上是用于农业,在农村使用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轮汽车、低速货车、其他移动农牧机械年产600多万台,依目前的产量和保有量都与汽车的数量相当。
鉴于日益严峻的环保和能源压力,我国政府特别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在“十一五”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实现新车平均单车百公里油耗比2005年降低15%的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把低能耗、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放在重要地位;要求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等。
所有这些,都为内燃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目标,未来中国内燃机工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三、内燃机工业再创世纪辉煌
中国内燃机工业100年的发展表明,现代中国工业的崛起和强大为内燃机工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条件,而民族动力的振兴为中国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心脏。在中国内燃机工业开启下一个百年征程的时候,我国内燃机工业具有着实现伟大变革的后发优势:一是在党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引下,国家已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动力,实现能源多元化,动力多元化,列为我国科技与经济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内燃机工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国由一个内燃机生产、消费大国变为技术强国、制造强国,走出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三是内燃机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国家安全的主要保障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国内燃机工业再创百年辉煌提供了有力保证。
作为负有责任感的行业,中国内燃机工业必须遵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推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推进内燃机制造业信息化,促进经营方式转变;要加强自主创新、系统创新,实现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要实施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产品,尽快全面启动新能源动力的自主研发。全行业必须明确认识到,在全球油气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开发新能源动力已时不我待。如果说上世纪社会能源由煤炭向石油转变,本世纪社会能源将由石油向可再生、低二氧化碳(CO2)排放的能源形式过渡,建立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已刻不容缓。在全球新能源动力开发都处在起步阶段的情况下,中国内燃机工业应抓住机遇,占领新能源动力高地。
其次,要用高新技术促进与提升制造技术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传统内燃机的节能、减排功效。从内燃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分析,近期它仍是热效率高的动力机械。它在移动机械上所具备的优良综合性能,其他动力仍无法取代。但其排放标准将有更高要求,应该说有达到零排放的预期。从新一代汽车动力技术发展看,缸内直喷电控汽油机有望向柴油机燃烧方式发展,充分发挥提高压缩比及压燃方式所具有的热效率高的优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在柴油机上的使用,能有效控制其燃烧规律,达到高效率、低排放;各种高效排气后处理装置已稳健步入市场,目前集氧化、还原、颗粒捕集为一体的柴油机尾气处理装置正在研究之中,一旦研制成功,柴油机的尾气处理成本有望降低。
其三,加快对自主品牌乘用车配套动力的自主研发。目前,汽车产品是内燃机最大的下游用户之一。由于我国汽车工业是从商用车开始发展的,轿车基本是改革开放后与国外合资生产的,因而我国商用车的发动机自主研发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并为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中国乘用车配套动力的自主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特别是轿车的发展形成掣肘。在国内轿车市场外资品牌不断扩大占有率、自主品牌轿车海外出口迅猛增加的情况下,联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加速开发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动机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其四,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的系统集成与成套能力。由中国内燃机协会牵头,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建立共用技术的项目研发平台,节省企业自主开发成本。当前,世界制造业仍在继续往中国转移,包括内燃机工艺制造技术、制造装备、开发资源等都在中国寻求市场。建立共用技术的项目研发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降低单个企业的开发成本。
其五,中国内燃机工业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进程中,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尽管我国已是内燃机生产大国,但目前产品制造标准大都套用欧洲法规,技术提升上严重受制于人,阻碍了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长。
其六,随着国际发动机零部件集团和独立发动机企业开始新一轮在中国的资本投入,中国内燃机工业必须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提高自主品牌企业的集中度;要培养创新意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同时重点发展独立的零部件工业集团,强化自主品牌发动机的基础工业体系。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内燃机诞生以来的130余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内燃机的诞生与发展,推动了动力、钢铁、能源、石油化工、运输和电讯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成为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今天,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内燃机工业,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内燃机工业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促进与提升设计、制造技术水平,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内燃机工业必将迎来新的一个百年辉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