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在19世纪初初现端倪,200多年来,这种基础材料为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伴生的污染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时至今日,生态环保已是国家战略,科技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塑料的未来何去何从?
12月28日,我国首届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产业发展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合主办,中生协生态塑料低碳循环专委会承办。生态、金融、化工、塑料、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等汇集一堂,围绕“生态塑料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这一主题,就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塑料产业低碳循环发展、塑料科技攻关与高质利用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次会议上发布了共同倡议书,中国生态塑料低碳循环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这将为我国发展生态塑料产业,解决“白色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现实推动。
01 为解决塑料污染贡献“中国方案”
“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7603.2万吨,同比减少7.1%,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研究表明,不仅81%的沿海地区受到了塑料碎片污染,甚至部分河流湖泊、土壤、鱼类、植物也受到了微塑料污染,严重威胁着百姓民生福祉。”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通过一组数据指出了我国解决塑料污染的紧迫性。
李景虹表示,塑料污染防治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已列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的重点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主持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积极发挥责任大国作用,减少新塑料原料使用量和降低塑料遗弃率,助力实现‘青山绿水’‘双碳’战略目标,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在论坛演讲中指出了塑料与环境污染直接的深层关系,“塑料材料本身并不等于污染物,塑料污染本质是塑料废弃导致的环境泄漏。应重视塑料废弃物的差异化管理,更聚焦于薄膜和异形塑料等环境泄漏率高、资源回收利用低的品种。与此同时,要科学识别减量、替代、重复使用、回收利用等治理措施的适用场景及优劣特性。”
温宗国认为,在提供相同服务功能时,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往往优于现有替代材料,开展禁限和替代措施需要更加谨慎。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塑料吸管等制品成本远高于普通传统塑料,而且废弃后绝大多数通过环卫清运系统进到焚烧、填埋设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环境效益,反而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生物可降解塑料应优先用于农业等直接产生环境泄漏的使用场景。
他还进一步指出:“塑料废弃物末端收集和回收利用是塑料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防止塑料废弃物泄漏到环境当中,是塑料污染治理应最先采取的措施。”
解决塑料污染,新材料是重要抓手之一,为此,中石化首席合成树脂专家教授乔金樑在发言中指出:“特殊聚合物的溶解再生,是我们开发原创聚合物的绝好机遇。但是,新聚合物起步产量会很低,没有规模效益,无法与传统产品竞争,需要政策扶植。”
02 为生态塑料发展输出“中国技术”
“双碳”目标下,我国塑料产业发展亟需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减少污染与控制排放的关键是在新技术支撑下,大力发展可再生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新材料塑料制品,开发废塑料能源化的高质应用技术。
本次论坛上,福海蓝天(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介绍了化学回收废塑料垃圾废塑料柔性油化技术,据其介绍,通过对把无法再回收造粒的废塑料隔绝空气,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裂解而回收油品的方法,出油率高达80%。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观点看,形成“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闭合循环,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循环”,是彻底根治塑料污染的最佳手段。
“只要将固体塑料污染收回转化成液体油品就达到了解决塑料污染,实现循环再生的目的,让油品回归大工业体系,没有必要强调再循环回塑料,就像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将汽车还原为汽车一样。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相结合,形成小循环和大循环的双循环机制,小循环让塑料发挥其最大价值,大循环上塑料污染彻底解决。”李勇指出,这种技术打通了从回收、处理、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废塑料全产业链技术变废为宝,是高价值产品的发展方向。
在本次论坛上,从废塑料物理回收剂到化学循环使用,各种生态塑料硬核技术令人耳目一新。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谢续明分享了多功能单体接枝塑料相容剂(简称多元塑料金),“这种材料可用于三种以上组分的塑料合金中,可成功制备性能优越的多组分多元塑料合金,该技术可以将常用塑料的约80%进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为塑料固体垃圾的回收再循环高值利用开启了一道门。”
北京天罡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罡则从另一个技术角度给出了塑料减碳方案,他表示:“塑料由于其使用便捷且可循环再生而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塑料和人体一样,也会发生‘老化’导致性能下降,影响使用寿命或影响其再生利用的价值。通过恰当添加千分之几的光稳定剂等防老化助剂,塑料的使用寿命可以大幅延长,也可以使再生塑料的性能显著提高,达到低碳循环的目的,对于‘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意义。”
山联(长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勇则给出的是替代方案,“以无机碳酸钙与改性生物降解聚合物合成的‘无机改性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使用55%无机材料实现塑料功能不减,减污降碳。”
03 “化白为绿”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关资料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和焚化将累计排放5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当前的减碳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塑料有关的排放量可占到总碳预算的10%-13%,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占到一半。由此可见,塑料是全球减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塑料减碳和污染治理,高质化利用、变废为宝是最优的选择之一。
李景虹表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是解决塑料回收利用的一大法宝,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废旧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同时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他特别指出,近年来,废塑料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等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仍需解决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他说。
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塑料产业发展“化白为绿”,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功提出了化学回收“跨相裂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将低值塑料转化为化工原料三烯三苯,逐步替代焚烧和填埋,用垃圾替代石油资源。如项目完成工业化,将真正实现塑料污染的彻底治理、碳氢高效利用、化学循环过程清洁。分选回收1吨废塑料可生产乙烯、丙烯、丁烯、BTX约0.9吨,实现产值约7000元左右。全生命周期可减少CO?排放近10吨,减少烯苯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而消耗的石油资源约3吨。如全国生活垃圾和废地膜回收化学循环,每年可减少CO?排放约5亿吨,节约石油资源1.5亿吨。”张新功通过一组数据,生动展现了依托“跨相裂解”技术,为塑料行业低碳循环发展带来的生态价值。
本次论坛上,将化学循环作为环保型新兴产业及国家塑料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进一步为化学循环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共识。
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料应用市场和技术创新最活跃的未来增长策源地,废塑料的物理与化学回收技术已呈多型化,关键要算好经济账,科技加利润是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毕竟能实现双赢才是王道。在废塑料产业前行的路上,还需政策支持的着力点再大一些,毕竟从原料回收和化学循环的环保准入,无不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撑。
活动最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夏青宣读论坛倡议书:“倡议组成生态塑料低碳循环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倡议实践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七位一体模式,一区一策,效益为本,服务为先;形成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核心力量,跨界融合编制白色污染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标准体系;废旧塑料精准回收,用废塑料变宝新产业支撑垃圾分类攀登低碳循环导向新高度;聚焦技术关键,立即组成联合攻关队伍,用硬核技术说话,推动我国废塑料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合作新模式。”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中国节能協会副理事长房庆、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代表干勇院士分别在会上致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生态塑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嗚晓;生态塑料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持李艳萍分段主持了会议,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及各大媒体近百人参与并见证了本次线上论坛的成功举办。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