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3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第43次年度会议在日本京都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6位中国代表参会。中国作为正式成员国(P-member),在本次年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专家全面跟踪了TC22各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进展和工作计划,推动了中国牵头的国际标准项目的进展,深化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交流合作,为我国持续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协调打下坚实基础。
日前,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领域国际标准ISO 34501《道路车辆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词汇》(以下简称《场景词汇》)正式发布。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备受关注,被业内外诸多媒体争相报道。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汽车自动驾驶在相关技术、道路测试、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达到了一流水平。商业界流传这样一句俗语,“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这条规律放在产业竞争上,似乎同样适用。中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出台,背后既离不开我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不断耕耘与积累,也体现出我国积极开展和促进这一领域全球合作的积极姿态。
编制测试场景领域的“字典”
近年来,随着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迅速兴起,相关测试评价标准开始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点工作方向。2018年4月,我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提出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提案,获批组建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工作组(ISO/TC22/SC33/WG9)并担任工作组召集人。随后,我国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践,联合德国、日本、英国、荷兰、美国等20多国的专家,围绕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共同规划了一系列国际标准项目,包括ISO 34501场景词汇、ISO 34502安全评估框架、ISO 34503设计运行范围、ISO 34504场景分类及ISO 34505评价与用例生成等。
据了解,ISO 34501是该系列中首个发布的国际标准,主要规范了自动驾驶系统、动态驾驶任务、设计运行范围及条件等概念,明确了场景、动静态环境和实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包括功能场景、抽象场景、逻辑场景和具体场景在内的场景层次描述规则。该项标准作为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的重要基础性标准,满足了行业在开展自动驾驶测试评价相关工作时采用标准化语言描述测试场景的需求,将广泛应用于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测试和管理,为智慧出行、区域接驳及道路运输等各类自动驾驶应用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简单来说,这个标准明确了测试场景的基本术语、要素构成,为后续建立基于测试场景的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奠定了基础。场景词汇标准规范了自动驾驶系统、动态驾驶任务、设计运行范围及条件等概念。”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标准化研究所所长王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另据中汽中心标准化研究所智能网联部部长孙航介绍,ISO 345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第一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该标准是自动驾驶领域重要的术语定义类基础标准,能够满足各国在开展自动驾驶测试评价相关工作时采用标准化语言描述测试场景的需求,相当于编制了一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领域的“字典”。
提升国际影响力、贡献度
对于中国能够承担制定国际标准重任的原因,王兆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组的成立,源于我国汽车行业前期对国际标准化做出贡献的良好基础和意愿;二是得益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成果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力;三是我国汽车行业技术专家对产业发展需求和趋势的准确把握。
据了解,在启动ISO 34501标准制定时,涉及的有关概念已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仅“场景”一词的定义就有德国PAGASUS、英国MUSICC、美国SAE、日本SAKURA及我国产业界使用的10余个版本。此外,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ASAM OpenX标准也分别给出了与测试场景相关的各类定义。因此,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就测试场景及其相关概念达成一致,给ISO 34501的制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团队在众多方案角逐过程中发挥技术研究能力,通过提出一套科学的技术逻辑,将各自孤立的场景概念进行完整的体系化归纳,最终获得各国技术专家的认可与支持,统一形成了27个场景相关的关键术语和定义。
另据悉,除了本次发布的ISO 34501,由中国联合德国牵头的ISO 34505于今年9月完成了立项,由日本和德国牵头、中国深度参与的ISO 34502有望近期正式发布,测试场景系列中的其他标准项目尚处于起草过程中。
“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比如应用场景较为丰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零部件供应体系及示范应用等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一位不愿具名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相关负责人梁健(化名)对记者说,“特别是在标准制定方面,近两年的推进速度提升明显。”
王兆表示,未来我国将整合国内优势资源,依托汽车产业对话机制与标准化合作框架,加强与主要汽车产业国家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同时还将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规模效应和应用生态优势,秉承“开放、合作、融入、贡献”的原则,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度。
为标准引领打下产业基础
据了解,在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层面,联合国重点关注以安全为核心的技术法规,ISO注重方法、过程及体系类的标准,而IEC则聚焦车载多媒体及其服务标准,各个国际组织标准法规制定的重点方向逐渐明朗。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出口到采用联合国法规的地区时,必须满足其强制性法规的要求,这为我国汽车产业对标国际高水平技术法规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的顶层框架来看,标准体系规划的特点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强,2017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率先发布,随后信息通讯、电子产品与服务、车辆智能管理、智能交通4个部分的标准体系陆续完善,各领域按照总体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不断优化,形成了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中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方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说。
行业“风”起,标准先行。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此前曾介绍称,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报批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新立项标准42项,完成标准需求研究和成果研究31项,同步开展了40多次实验验证及管理体系试行活动,有效支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和产品准入的落地实施。
吴志新指出,标准化工作已经按照标准化特有的逻辑和路径科学推进,标准的制定不能成为空中楼阁,必须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充足的产业实践进行提炼和归纳,标准化的进程推进源于技术创新的水平,经济增长等因素的注入,更是受到产业规模、成本水平、合规周期、自主技术占比、产业链安全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标准体系建设关键在于规划,重点在于实施,要从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宣贯实施四个方面加强标准体系的保障,标准的实施最重要的还是要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持协调。
梁健对记者坦言,标准的领先并不能完全与技术领先画等号。要想持续保持这一领先优势,还是要做好技术的先进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应用方面的保障,产业的整体领先才能保证持续的领先优势。“此外,随着产业的发展,不同层级的各种标准不断出现,也出现了部分内容重叠的现象,这对标准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他认为。
就在上个月,工信部就《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出到2025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标准,并贯穿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安全标准,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对标准化的需求。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