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收入不足5.8亿元、负债3亿元,到2018年的收入2354亿元、利润139亿元,潍柴用20年实现了销售近400倍的增长。
2019年,潍柴以3900多亿元的营收登顶山东制造业,收获中国企业500强第87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2位的殊荣。
从单一发动机生产厂,到发展成为以动力系统为核心,涵盖智能物流、商用车、工程机械、豪华游艇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集团,如今再砸下500亿要成为新能源动力引领者。
潍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从小工厂到国内燃机行业首家在港上市公司】
1946年潍坊柴油机厂正式建立,是中国最早一批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自50年代至80年代初,潍柴厂相继研发并生产了51千瓦至99千瓦的多类中速柴油机。
1998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潍柴因跟不上市场经济步伐陷入困境。13600名职工的潍柴,6个月发不出工资,人心涣散,濒临倒闭。
而此时,年仅37岁的谭旭光临危受命,成为了潍柴历史上最年轻的厂长。
▲谭旭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任伊始,谭旭光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便与全体员工定下规则:“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让潍柴迅速走出困境后,谭旭光扑下身子为员工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偿还了拖欠员工6个月的工资,赢得了员工的认同并凝聚了人心。
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首家在港上市公司。3年后,潍柴动力回归内地实现A股再上市,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最具创新的第一例“HtoA”案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然而潍柴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国内规模初具形成,潍柴便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在潍柴谭旭光眼里,“国有企业只有在与全球巨头的博弈中才能成就世界级企业。”
【打造“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潍柴的国际化大提速,是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的,那时,欧美很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2009年,潍柴以299万欧元顺利并购法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博杜安公司,迈出了国际化并购的第一步,也让潍柴拥有了第一个海外工厂。
尝到了海外并购带来的利处之后,潍柴随后整合了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和林德液压,并购美国德马泰克、PSI。当然,潍柴的国家化道路不仅仅是通过海外并购,并购之外,合作是另一种高效的方式。
于是,2018年,潍柴先后与英国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西港燃料系统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掌控了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HPDI天然气发动机等未来新能源商用车的三大核心技术。
又在2020年,潍柴与德国欧德思公司、奥地利威迪斯公司展开合作,有效填补中国在新能源动力系统和农业装备CVT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短板。
面对挑战,潍柴要从柴油动力向新能源引领者转型。
目前,新能源动力在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这给以传统动力为主的潍柴很大的挑战。
作为潍柴的掌舵者谭旭光表示,传统动力总成的市场份额将逐步下降,新能源动力越来越近,这是潍柴最大的挑战。必须抓住这次产业革命机遇,实现从一个柴油动力向新能源动力引领者的转型。
于是,2019年6月26日,《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在潍柴发布,这是中国发布的首个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也是国内第一个高质量的氢能全产业链研究成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潍柴投资500亿元打造涵盖混合动力、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动力总成系统、整车整机的新能源动力产业链。
根据潍柴2020-2030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新能源业务引领全球行业发展”,同时2025年公司收入达到一千亿美元,2030年达到一万亿人民币,更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万亿级国际化跨国集团。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