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关于协会 >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封面题字:何光远     主任编委:  倪宏杰

副主任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成强 刘克军 杨永安 胡尔广 黄小平 薛国俊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革 王伟良 史永康 许允和 许继升 邵仁恩 张兆华

李则民 李映昆 汪肇成 林漫群 魏安力 瞿克强

执行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革 许继升 汪肇成 瞿克强

本画册图片均由相关企业、单位提供,谨致谢意!

卷首

----新的起点  寄托着新的希望

百年足迹

----创业创新  百年辉煌

----中国内燃机工业百年发展历史概说

----小柴行业:服务“三农”百年路

----小汽油机行业:小块头期待大有作为

----汽车内燃机工业:走在从大到强的路上

----船用内燃机工业:与舰船工业一起成长#P#

卷首

新的起点 寄托着新的希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08年,在中国民族工业萌芽兴起的大背景下,中国内燃机工业开启了它的百年旅程。这百年,艰难起步,几经周折,一路风雨兼程。

2008年,中国内燃机工业走过100年岁月,迎来了百岁华诞。100年的历史值得回顾,100年的发展经验值得总结,100年的巨大成就值得庆贺。

在迎来百岁华诞之际,作为《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的姊妹篇,《百年回眸——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画册》在业界期待和注视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本纪念画册沿着百年内燃机工业发展主脉,回顾中国内燃机工业所走过的百年历程,通过镜头展示内燃机工业在我国百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性贡献,并借此期待——中国内燃机工业开创新的辉煌,取得更大的业绩。

在迎来百岁华诞之际,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未来却可以浓墨重彩地描绘。因为,回顾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

回首过去,有风雨涤荡,也有激情飞扬,留下坚实的脚印串串,抒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中国内燃机人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必将演奏出更加完美的乐章!#P# 

百 年 足 迹

 

2008年,对于中国内燃机工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也迎来了内燃机工业100周年。100年间,中国内燃机工业发展的成就,尤其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全国工业领域十分突出。

一组数据和一件事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记住中国内燃机工业的形象——

一组数据:预计2008年我国内燃机工业总产量将突破6000万台,占全球内燃机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总功率达到近11亿千瓦,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大国地位不可动摇。而从1908194941年间,我国累计生产内燃机不足20万马力,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内燃机年产量只有约1万马力。

一件事情:2008年初,在我国南方暴风雪灾和5·12四川汶川在地震的抢险救灾过程中,政府为受灾地区紧急调运了大批内燃机发电机组,大量的施工用工程机械、运输用车辆、船舶、内燃机车,以及其他许多也都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装备,以应对灾区的急需。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内燃机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内燃机工业在百年诞辰之际,更需要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回顾。#P#

创业创新 百年辉煌

——写在中国内燃机工业百年诞辰

许继升 王文革

 

我国内燃机工业从1908年成功仿制第一台煤气机算起,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100年的风雨沧桑,100年的接力传承,100年的创业创新,历经艰难发展的内燃机行业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包括内燃机制造企业和内燃机配附件企业在内近千家企业的重要行业。

百年风雨一路坎坷

据有关资料记载,1908年广州均和安机器厂仿制成功第一台煤气机,标志着我国有了自己生产的内燃机产品。此后的几年,广州、无锡、上海、常州、山东等地又陆续仿制成烧球式柴油机和低速柴油机。由于1926年、1929年全国遭受旱灾,排灌机械大受欢迎,刺激了内燃机产品的批量生产,因此形成一批柴油机制造企业。

1908194941年间,我国内燃机生产处境十分艰难,累计生产内燃机不足20万马力,而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内燃机年产量只有约1万马力。在这一阶段内,我国内燃机以修配为主,制造多为仿造和改造,用途包括船用、车用、农业和工业用等,多缸与单缸机均有,柴油机、汽油机及发生炉煤气机都有生产,不过由于燃油不足,发生炉煤气机使用较多。在这一中国内燃机行业的最初阶段,企业多为民营,包括整机厂和配附件厂,但数量少、规模小。

内燃机生产真正得到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我国开始逐步培育内燃机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国内燃机行业在仿造和改造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自行开发一些产品。同时,国家开始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发展内燃机,规模逐步扩大,有了一批较正规的内燃机批量生产大型企业,还建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工厂设计院,许多高校内也建立了内燃机有关专业。单缸柴油机由中低速向高速发展,多缸柴油机型开始采用涡轮增压技术。这段时间,内燃机行业发展速虽然相对较慢,但是企业数量有较大增长,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总产量有相当大增长,搭建起了整个行业的初步架构。

而改革开放30年,我国通过大量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内燃机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一批老企业通过改制焕发出青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建立起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内燃机工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内燃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

农用动力地位独特

由于内燃机热效率高、机动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至今已发展成一种用途极广、用量极大的动力装置,普遍用于汽车、摩托车、农业和园林机械、工程机械、船舶、内燃机车、发电机组和其他民用装备,以及许多军事用途,对交通运输业、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进程中,“农用动力”以其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量大面广的使用特点成为内燃机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特的地位。农用动力行业包括为各类拖拉机、小型工程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摩托车、植保机械、园艺机械、排灌机械、场上作业机械、渔业机械、饲料和粮食加工等机械提供配套的企业和为农用动力产品配套的主要零部件企业。

众所周知,在早期,我国内燃机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正是源于农用机械的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农用动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对机械化的需求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拉动了对农用动力需求的多样化,使农用动力产品的适应能力和产销量也得到大幅增长。据统计,2006年,全国内燃机产量逾4800万台,农用动力就占了近2000万台。目前我国农用动力的产量已占内燃机总产量的40%以上。

节能减排任务紧迫

当前,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内燃机行业担负着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污染的重任。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内燃机所占份额很大。2006年和2007年我国内燃机所消耗的燃油分别为约1.9亿吨和2亿吨,在当年全国原油消耗总量3.23亿吨和3.46亿吨中所占的比例均接近60%。在国家石油资源消耗结构中占有的高份额既说明了它在国家动力机械的构成中居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着它在节能与减排这一国家的大政方针方面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原油进口国,每年进口的原油已接近年需求量的半数,这不但构成了国家能源安全的潜在隐患,而且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已形成了日益严峻的制约因素,降低能耗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与此同时,大量石油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大城市有80%以上的CO40%以上的NOX20%~30%的颗粒物来自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而除机动车外全国还有大量内燃机驱动的非道路机械也在排放污染物(NOX接近机动车,颗粒物超过机动车)。为此,我国内燃机行业正在努力开展节能减排的攻关和实施工作,这是国家当前着重强调的工作,也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关系到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008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要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节能减排”,对于广大的内燃机制造企业来说,几乎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大”到“强”步伐加快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级的内燃机生产大国。据统计,2006年,我国内燃机年产量达到4700万台,总功率为9亿千瓦;2007年总产量5800万台,总功率超过10亿千瓦。虽然,就水平而言我国内燃机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但已可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还有一定数量出口,2006年出口了约900万台(主要是单缸小汽油机和单缸小柴油机)。预计,全球内燃机总产量2008年可达到2亿台左右。同时,随着科技迅速进步和对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现代的内燃机已发展成为集成了电子控制、催化净化、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内燃机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已得到明显的提高,产品的结构已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内燃机工业体系,已从量的变化转向质的提升,并且正在调整中不断的提升和加强。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一个资金来源多元化、产品多层次的现代新型内燃机工业体系时期。

不仅要“大”更要“强”,内燃机行业将目标定在了2020年,预计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一个内燃机生产强国。长远的奋斗目标催促着内燃机行业从业者的前进步伐,新的发展趋势正在行业内形成。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和对环保要求的不断加严,现代的内燃机已发展成为集成了电子控制、催化净化、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内燃机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希望成为强者的中国内燃机工业需要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这样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出现着。#P#

中国内燃机工业百年发展历程概说

孙济美  魏励勇

 

解放前,初创期旧中国的内燃机工业(1908~1949年)

同国外一样,中国内燃机工业也是由煤气机起步的。1908年(清光绪卅四年,有资料记载是1901年,即清光绪廿七年)广州均和安机器厂仿制成第一台煤气机。此后,各地陆续出现一些煤气机小型修造厂,其中历史较久的为武汉恒顺机器厂(武汉动力机厂前身),于1924年开始制造煤气机,单缸卧式,功率45马力,转速200/分,缸径300毫米,行程400毫米1925~1926年制造同类型的25马力和80马力煤气机。1930~1934年又制造单缸、双缸和三缸立式煤气机,每缸35马力,300/分。这些煤气机主要用于碾米机和内河船舶动力。

由于当时石油进口控制在外商之手,国内使用者负担沉重,且“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国人深感日本帝国主义者野心勃勃,一旦战争爆发,港口被封锁,石油不能进口,必将造成运输业瘫痪。因此需找寻代用燃料,发生炉煤气当为首选,故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发生炉煤气机有所发展。

抗战爆发后煤气机仍有生产,但数量不大。新中工程公司(上海新中动力机厂前身)于1938年在湖南祁阳生产新中廿八式(民国廿八年)煤气机,功率45马力,转速500/分,除装汽车外,尚配发电机使用,每月可生产6台,1944年日军侵占祁阳,厂毁。抗战初在昆明成立的中央机器厂(昆明机床厂前身),其第三分厂专生产内燃机,1939~1940年开始生产。通过技术转让从瑞士S.L.M.Swiss Locomotive and Machine works)购买VD25柴油机和VG25煤气机图纸,为系列产品,缸径250毫米,行程300毫米,转速600/分,柴油机50马力/缸,煤气机36.7马力/缸,压缩空气起动。1942年生产出第一台煤气机,到1945年共生产6VG25型煤气机6台,功率220马力,转速600/分。同第四分厂生产之发电机配套。配两种煤气发生炉,一种燃用木炭,一种燃用烟煤。这是我国解放前生产的最大功率的内燃机。

旧中国制造的煤油机称为半狄塞尔煤油机。1909年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仿制成5马力煤油机,转速300转/分,以后又制成同类型的8121725马力四种不同功率煤油机。常州厚生机器厂于1913年仿求新制成5马力煤油机,以后也制成8121725马力同类型煤油机。无锡协记机器厂于1913年仿制成8马力单缸卧式煤油机。1917年前后上海的新祥、吴祥泰、南洋、合兴等厂均开始仿造求新生产的煤油机,行销附近农村。1925年无锡的工艺机器厂仿制17马力卧式单缸四行程煤油机,压缩比14,燃料消耗率为250300/马力·小时,全机重1800公斤1926年新中工程公司开办, 时,参照美制样机制成卧式单缸煤油机,产量较多,销售于农村作为排灌和农产品加工动力。广州均和安机器厂和恒昌泰机器厂均制造过煤油机。

因柴油价格较煤油低40%左右,旧中国进一步由煤油机发展到以柴油为, 燃料的柴油机。1915年广州协同和机器厂首先制成热球式柴油机,单缸卧式,功率15马力,转速450转/分。1921年上海大隆机器厂制成约3马力小型热球式柴油式。常州的厚生机器厂、无锡的俞宝昌机器厂、天津的义聚成、万和、春发泰机器厂等也于1924年左右制成小功率单缸卧式二行程热球式柴油机。这种二行程热球式柴油机除燃料费低于煤油外,制造维修也较简单,各厂纷纷仿制。1924年常州厚生机器厂制造的二行程热球式柴油机,功率18马力,转速220转/分,压缩比8,全机重1700公斤。曲轴箱换气,柴油机起动前将热球加热到300以上,喷油嘴喷射压力18~25公斤/厘米2,喷出的油线蒸发同空气混合。扫气不尽,燃料同空气混合不良,燃烧不完全,油耗较高,290-320/马力·小时。

20世纪20年代,国外已普遍由压气喷射式柴油机发展到开始制造无气喷射式柴油机,中国也从热球式柴油机发展到无气喷射式柴油机。首先制成无气喷射式柴油机的是常州厚生机器厂和广州协同和机器厂。1926年厚生机器厂参照英国路司登(Rurston)牌制成单缸卧式12马力无气喷射式柴油机;1927~1937年,厚生厂又制成17202540马力不同功率卧式单缸无气喷射式柴油机。1926~1928年,协同和机器厂制成立式单缸及三缸无气喷射式柴油机,以后又制成四缸机。1929年新中工程公司仿德国“道驰”  (Deutz)牌制成立式单缸二行程无气喷射式柴油机,功率10马力,转速600转/分。1930年该厂将功率增大到15马力,以适应农村需要。1936年新中工程公司参照珀金斯(Perkins)牌制成四缸、功率65马力、转速2000转/分的汽车柴油机,这是我国自制的第一台高速运输式柴油机。1932年山东潍县华丰机器厂参照英国”勃莱克斯登”牌制成四行程单缸卧式无气喷射柴油机,功率15马力,转速330转/分。193319341935年又分别制成同类型的82540马力无气喷射式柴油机。1940~1945年间昆明中央机器厂第三分厂,用购买的瑞士SLM.工厂图纸制成3VD25型三缸柴油机一台,功率150马力,转速600转/分,压缩比15,燃油消耗率175/马力·小时.卖给了玉门油矿,也是旧中国生产的最大功率柴油机。1946年无锡合众机器厂参照德国“林考夫门”牌制成四行程单缸卧式无气喷射或柴油机,定名36型。功率25马力,转速700转/分,缸径203毫米,行程241毫米,压缩比15,燃油消耗率190-218/马力·小时,全机重1700公斤。这一机型当时在油耗、重量、结构等方面均是比较先进的。1949年上海吴淞制造总厂试制成功单缸卧式1140型柴油机功率12马力,转速750转/分,压缩比17,燃油消耗率218/马力·小时,全机重600公斤。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中速柴油机。

我国最早制造的汽车用汽油机,是193212月太原山西汽车修理厂试制成“山西牌”汽车的汽油机,系该厂自制.也有说法是长辛店铁工厂制造。1933年南京的中央工业试验所试制成三轮微型汽车一辆,装单缸二行程汽油机,功率约3马力,是中国第一台微型汽车用汽油机。

1936年长沙的湖南机械厂仿道奇(Dodge)试制成”衡岳牌”汽车,装水冷立式直到六缸四行程汽油机,排量398,功率201千瓦(27.4马力),用原配曲轴和凸轮轴。1939~1940年中央机器厂在云南龙陵设第五分厂制造2辆汽车,称“资源牌”,装水冷立式直列六缸四行程汽油机,可用酒精燃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期间,因石油紧张,我国汽车广泛使用代用燃料,除首选发生炉煤气外,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大量使用酒精燃料,采用汽油渗混酒精的方法,最佳可渗入18~20%。此外,将植物油用于柴油机。19374月“中国号”2.5吨预燃室式柴油机汽车,由南京驶至昆明,沿途就地取材使用多种植物油。

抗战胜利后,天津汽车制配厂成立。19465月,该厂仿大发三轮汽车试制成“飞鹰牌”三轮汽车10(货车1辆,客车9)。装风冷立式单缸四行程汽油机,功率5.5千瓦(7.5马力),最大功率74千瓦(10马力),缸径95毫米,行程100毫米。后因得不到支持,只生产60辆就停产了,这是解放前旧中国制造汽车的最后一次尝试。

中国最早生产的小型汽油机当属1948年上海吴淞机器厂(上海柴油机厂前身),仿美国风冷立式单缸四行程汽油机,试制成功的5.5马力汽油机,当时称“五匹半汽油机”,转速2100转/分,缸径85.22毫米EMBED Equation. DSMT4,行程101.6毫米EMBED Equation. DSMT4

旧中国的这些内燃机制造厂是中国内燃机工业的先驱,为初创时期的内燃机工业做出了贡献。它们是随着轻工业的发展和农田排灌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上海、广州、常州、无锡、福州、山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制造内燃机的厂家有所增多。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缓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民族工业乘机兴起,特别是轻工业有较多发展,使内燃机有较好的销路,产量有较大的增长。如1911年开办的广州协同和机器厂1913年年产量仅168马力,到191 7年年产量达1505马力,成为该厂在解放前38年内年产量的第一次高峰。1913年开办的常州厚生机器厂也是在这一时期打下生产柴油机的基础,为江南一带农村提供实用的农田排灌动力,建立了信誉,在以后帝国主义实施产品大倾销时期才能得到幸存。1926年和1929年两年大旱,特别是江南一带,地主、奸商和官僚资本乘机大量购进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抽水机,高价出租给农民抗旱,牟取暴利。使柴油机生产量在1930年前后又一次有较大增长,个别年份,最高年产量达2万~3万马力,制造厂近百家。

旧中国的内燃机工业,除新中、协同和、厚生、华丰、合众等几家工厂,有职工百人以上,设备几十台以外,大部分是十人左右的小厂,数台皮带拖动的老式机床,资金短少,经营很困难。从制造第一台煤气机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前夕,旧中国内燃机工业40余年的历史,充满了在挣扎中求生存的辛酸。内燃机工业只停留在以修配进口机器为主、少量或零星地测绘仿制一些国外简单产品的状态,属手工生产方式,关键配附件、原材料、燃料和润滑油等基本上都是依靠进口,仿制出来的产品性能落后,油耗高,原材料消耗大,故障多,使用维修不便。

新中国内燃机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形成时期(19501980)

()新中国内燃机工业体系初建时期(1950~1957)

这是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恢复的3(1950~1952)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5(1953~1957)。建国之初,许多内燃机工厂很快恢复,并投入了生产,上海吴淞机器厂(上海柴油机厂前身)将自行设计的1140型柴油机,单缸8.2千瓦(12马力)正式投入生产,同时试制成功与其配套的喷油泵和喷油嘴。1951年上海柴油机厂试制成功2110型柴油机,1952年和1953年又试制成功4110型和6110型柴油机。天津市机器厂(天津动力机厂前身)1951年研制成功4146型柴油机,同时研制成功该型号柴油机的喷油泵和喷油嘴。至此,上海和天津都有了喷油泵和喷油嘴的生产点,为今后立足于国内发展柴油机和配附件打下了基础。当时全国的内燃机企业,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发展了不少新产品,如上海新中动力机厂4270型柴油机,上海通用机器厂6250型柴油机及柴油发电机组等。在建国后3年恢复时期.我国内燃机工业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一定发展,产品技术水平提高较快,服务领域扩大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工业等方面。1952年,我国内燃机年产量2.94万千瓦(4万马力),为1949年的4倍。

1952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在部内设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负责管理全国动力机械(汽轮机、锅炉、内燃机等)。四局直属的内燃机专业厂有10家,即上海柴油机厂、新中动力机厂、无锡柴油机厂、天津动力机厂、济南柴油机厂、潍坊柴油机厂、南昌柴油机厂、武汉动力机厂、上海通用机器厂和重庆水轮机厂。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协定,以转让制造方式,从苏联引进了CA-15M503AM50X-32U8.511B2-300(500)3Д 6等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制造技术,兴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动机车间、山西柴油机厂、吉林柴油机厂、河南柴油机厂、陕西柴油机厂等大型企业,同时对已有的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另有一批地方管理企业,如柳州机器厂、常州柴油机厂、无锡动力机厂、莱阳动力机厂、华丰机器厂、宁波动力机厂、广东协同和机器厂、福建机器厂、建湘机器厂等,这些企业形成了我国内燃机工业第一批骨干企业。

1955年,我国已着手按专业化生产方式组织内燃机配附件生产。一方面,利用一部分柴油机厂的现有技术和装备,组织专业化的生产车间。上海柴油机厂、天津动力机厂先后建立了油泵油嘴车间,潍坊柴油机厂建立了船用齿轮箱车间,南昌柴油机厂建立了活塞环车间,济南柴油机厂建立了活塞、轴瓦车间等。另一方面,对一些小型配附件厂,进行调整、分工、扩建和改造。如对上海动力设备公司的宝锡、大中华等一批生产活塞、活塞环、轴瓦、滤清器等厂加以改造扩建,使之成为配附件专业厂。内燃机配附件专业化生产,为主机厂提供了优质廉价的配附件,为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今后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球墨铸铁的试制成功,以及在内燃机上的应用,对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1950年起国内开始研究生产球墨铸铁,1952~1954年在国内逐步推广。无锡柴油机厂、天津动力机厂等都在试制球墨铸铁曲轴和凸轮轴等零部件。1957年天津动力机厂成功地用球墨铸铁曲轴代替锻钢曲轴,无锡柴油机厂则首先将球墨铸造铁曲轴应用到了3110型柴油机上,并首创“横浇竖冷”新工艺。在当时我国缺乏优质钢材和大型锻压设备的情况下,为发展我国内燃机工业开辟一条经济性好,且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1950年重工业部成立了船舶工业局。船舶工业局会同海军于1951年底成立了海军配件试造委员会,完成了各种中、小型舰用柴油机配件的供应任务。同期,求新造船厂同新中动力机厂测绘仿制了拖围混合式渔船的美国Atlas 185千瓦6267船用柴油机,缸径267毫米,1954年制造成功。1954年新中动力机厂测绘上海展览会展品Skoda 6L 350船用柴油机,缸径350毫米,行程550毫米,转速350/分,功率441千瓦,1956年制造完成,这是当时我国制造的功率最大的柴油机。

1956年,长春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年产3万辆装载质量为4吨的解放牌汽车,同时建成同解放牌汽车配套的生产3.6万台CA10型汽油机的发动机车间。该发动机排量为<, 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5.5" UnitName="升">5.5,最大功率为71千瓦(96.5马力)。1956714,一汽总裁线开出了第一批装用自己生产发动机的12辆解放牌汽车,标志着我国批量生产汽车和车用发动机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和改造,我国内燃机行业在产值和产量方面,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目标,新品种增加,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地提高。1957年全国内燃机产量(商品量)已达到50.74万千瓦(69万马力),为1952年的16倍。全国内燃机专业生产厂家发展到34家,中国内燃机工业已初具规模,为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中国内燃机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形成时期(1958~1977年)

1958~1977年是我国内燃机工业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和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等原因,刚刚兴起的我国内燃机工业遭到严重挫折。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产品质量普遍下降。1961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过3年调整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并向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二五”和3年调整时期的建设和改造,我国内燃机工业从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主机到配附件,都朝着初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方向发展。可惜的是,从1966516开始,“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国的内燃机工业又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各地大办内燃机制造厂。到1959年底全国内燃机厂猛增到185家,当年产量达到了325万千瓦(442万马力) 1 960年又增到386万千瓦(525万马力) 。这个时期我国内燃机工业有很大发展,但是带来的弊病甚多。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办工业,办企业.干了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据统计从1959~1961年全国内燃机产量大约810万千瓦(1100多万马力),其中大约有442万千瓦(600多万马力)质量低劣,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19599月,农业机械部成立.农业用、工业用以及小型军用(汽车厂自配的除外)的各种内燃机(包括配件),划归农机部管理。原一机部管理的53家动力机械工厂和201家配件厂全部划归农机部管理。农机部把在“大跃进”中暴露出来的内燃机产品质量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由于措施得力,纠正了“大跃进”期间的某些弊病。农业机械部的成立,对我国内燃机工业的规划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这个时期内,主要内燃机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完成,促进了我国内燃机工业体系的形成。1964~1 965年,原农业机械部科技局还组织了以洛拖、上柴、无锡油泵油嘴厂、天动等骨干企业为主力、行业中主要企业参加的系列喷油泵设计和研制。

中国内燃机自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是这个阶段取得的重大历史性进展之一。一批为大中型拖拉机、工业、农业、船用、发电机组,汽车配套的发动机相继开发和投入生产。这个时期相继开发成功的产品包括9095120(水、风冷)12V17512V18012V190250等系列通用柴油机,240系列内燃机车主机,15042-160、轻型180等大功率高速柴油机,200230250260270300350系列等大功率中速柴油机,4367438275160系列等大功率低速柴油机,CA770-V8EQl00型车用汽油机等,这些自行设计开发的新产品,虽然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曲折过程,但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技术实力,为整个内燃机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义是重大的。

我国非常重视内燃机行业科研和教育基地的建设,1958年成立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相继成立了山西车用发动机研究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和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1966年,一些科研院所也设立了动力室,如长春汽车研究所,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有3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内燃机专业,如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方面为内燃机行业培养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攻关联合队伍。

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给内燃机行业的科研与生产带来严重的创伤。1966~1980年.正是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三五”、“四五”和“五五”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我国召开了3次农业机械化会议和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对内燃机工业的发展都起了不小的作用。由于国家加大了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投资,有了前阶段的工作基础,以及内燃机行业全体职工的努力,内燃机行业在生产数量和品种发展上仍有较大的进步。农村对单缸小功率内燃机的需求量的增长刺激了单缸小柴油机生产的发展。1977年全国195型柴油机销售量达70多万台,660千瓦,1 75型水冷小柴油机,165F1 70F风冷小功率柴油机也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一批生产295495型柴油机的工厂经过技术改造后也形成了生产能力,如扬州柴油机厂、成都内燃机厂、云南内燃机厂等。在此期间,汽车、船舶、铁道、军工等部门研制,并投产了多种新的内燃机型。

文革时期,为了“1 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片面强调内燃机工业主要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内燃机企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内燃机企业平均每年以12.8%的速度增加,从1966年的65家增长到1978年的277家,内燃机产量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从1966年的1283. 09万千瓦(1 745万马力)增长到1978年的1843. 38万千瓦(2507万马力)。使内燃机工业的产品结构,产品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趋向一般化、低水平化,拉大了同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为内燃机工业今后的规划和调整造成困难。主机厂发展太快,配附件跟不上,配套与维修全面紧张,打乱了内燃机主机与配附件同步协调的发展关系。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飞跃发展的中国内燃机工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内燃机工业走上健康飞跃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内燃机企业对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进行整顿。企业转变经营作风,由生产经营型向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方向转变;行业管理部门推行国际标准和优质产品内控标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创优评比,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国内外两个市场,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科学管理,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提高,重视企业技术改造,以提高企业的工艺水平,增强企业后劲和竞争能力。

为了加强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宏观调控,原国家机械委开始设置内燃机大行业规划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发展内燃机工业方面的工作,以求逐步解决厂点过多,产品品种杂乱,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低、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重复研制、重复引进,造成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等严重影响我国内燃机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  《“八五”-“九五”全国内燃机系列型谱》经机械电子工业部于198812月召开的全国内燃机大行业会议原则通过后,19891123,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机械电子工业部联合发文下达了该系列型谱及其实施管理办法,作为全行业90年代产品发展的总体规划,是贯彻“治理整顿、深入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有目标地开展科研工作,提高产品水平和充实技术等装备。系列型谱还规定了扶优汰劣的方针,限制和淘汰落后产品的生产,这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一项措施。

这一时期引进和开发的新产品之多,可谓内燃机行业发展发展至当时的高峰,其主要代表产品有北京内燃机总厂X4115柴油机、FL9l2913柴油机、4JBl柴油机、GM2.0汽油机;天津动力机厂6130柴油机;南昌柴油机厂X110系列柴油机;大连柴油机厂、无锡柴油机厂6110A柴油机,以及各种单缸小型柴油机、汽油机等。

这一时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车用柴油机包括:1985年国家批准南汽引进意大利依维柯S系列轻型车,包括Sofim8140.01型柴油机(自然吸气和增压两种机型),排量2.445,最大功率51.5千瓦;19851月国家以技贸结合方式,在购买日本五十铃公司4万辆整车同时引进其1984年投产的五十铃N系列汽车的动态技术,包括4种柴油机(4JA14JB14BC24BD1)4J系列柴油机在江铃汽车厂、庆铃汽车厂、新都机械厂、北京内燃机总厂生产;198611月二汽引进美国康明斯B系列柴油机(缸径102毫米,行程120毫米),有4缸和6缸,自然吸气,增压及中冷,功率60-139千瓦;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引进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车型,1984315签订合同,发动机为WD系列柴油机,有增压,增压中冷,谐波增压型,排量9.726,最大功率147千瓦(200马力)265千瓦(360马力)6种;1992年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美国福特公司6112型柴油机的全部制造技术和主要零件全套加工设备。

微型汽车及发动机引进与开发:1983年国家批准天津引进日本大发公司850系列中的S70系列微型汽车,其CD发动机,可变型为不同排量,不同功率的柴油机和汽油机;1983年柳州微型汽车厂成为微型车定点厂,1984年柳微五菱牌L2110微型汽车通过国家鉴定;1982年长安机器厂试制铃木ST90K型微型汽车,1985年江陵机器厂以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日本铃木公司的ST90K微型车用F8A汽油机,为长安厂微型车配套;等等。

轿车和轿车发动机的引进:19836月,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切诺基CJ系列四轮驱动车,新建发动机车间生产498型汽油机,排量2.466,最大功率75.7千瓦(103马力)19853月成立中法合资的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生产法国标致公司的504505两大系列6种汽车,其发动机为XNIA型、排量1.97,功率70千瓦;1985321,中德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德国大众公司的桑塔纳轿车,发动机为JV型,水冷直到4缸汽油机,排量1.781,最大功率<, SPAN style="FONT-SIZE: 14pt" lang=EN-US>62.7千瓦;1986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签署了“夏利轿车许可证合同”生产夏利轿车,发动机为大发CD3缸汽油机,排量0.993,功率38千瓦(55马力)  ;等等。此外,2003411,由“东风汽车”柴油发动机分公司,康明斯有限公司(襄樊)机加工有限公司,康明斯C系列柴油机合资生产厂重组合并的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在襄樊挂牌运行,年生产能力13万台,为中国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重型柴油机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内燃机生产量明显增长,主要原因是:改革首先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对内燃机的需求量连年猛增,工业生产也走出低谷,迅速回升,市场对摩托车 汽车、工程机械、发电机组以及内燃机车、船舶(尤其是远洋航运)和出口需求也以较大幅度增长,给内燃机行业带来一个极为兴旺的销售市场;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重视市场的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行系列化,多品种生产。例如,我国是单缸小柴油机生产量最多的国家,“九五”期间单缸小柴油机生产台数占农机系统内燃机总产量的75%以上,按功率计占全国内燃机总功率产值的25%左右。单缸小柴油机是我国农机工业主要配套动力,配农用运输车(低速汽车)、小型拖拉机、小型机动船舶、农业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小型工程机械、小型发电机组,固定动力等。单缸小柴油机的发展,对于发展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经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单缸小柴油机是贴近“三农”的产品,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逐年实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农机已从千家万户分散购置发展到专业组织集中购置,从小型农机具发展到大中型农机具,发展为跨区作业规模经营,逐渐形成农机经营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这些转变过程,加上排放,噪声等持续达标要求的压力,单缸小柴油机将面对销量下降的局面。

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功率≤100千瓦,缸数≤4),覆盖轻型货车、轻型客车、低速载货汽车、微型汽车等商用车,皮卡和经济性轿车等乘用车的配套动力,大中型拖拉机、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中小型工程机械、船舶、农业排灌、水泵、发电机组、空压机等移动式或固定式装置的配套动力。以车用配套为主是国内外市场共同的特点。2005年,我国生产小缸径多缸机约170台、6700千瓦,销售168万台,各种车用配套合计122万台,约占总产销量的72%。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业机械领域以小型为主的局面正逐步改变,大中型农机具社会化服务向成本低、效率高的经营方式转变,这为小缸径多缸柴油机产品在非道路领域配套发展提供了机遇;轿车柴油机生产在我国实现零的突破,高速船用柴油机在中小型浅水船舶上更新和总销量扩大,中小型工程机械和移动式机组市场的扩展,近年来出口量的增长,均为小缸径多缸柴油机持续高速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近年来小缸径多缸柴油机产销量持续增长,近年来玉柴已批量生产YC4F轿车柴油机9377台,销售8692台,而云南内燃机厂产销量一直位列全国小缸经多缸柴油机之首。随着国家排放和噪声等环保法规出台,国Ⅱ和国Ⅲ标准的实施,对企业提出了不断达标和“爬坡”的要求,我国企业同国外联手开发渐成潮流。

2007年,我国生产多缸汽油机700(以车用为主)2006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世界上各跨国公司更加关注中国这一潜在的汽车大市场。汽车发动机行业近年来围绕着环保。节能、轻量化以及引进的新机型国产化等方面进行改进。2006年车用汽油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气门技术,双顶置凸轮轴(DOHC),增压中冷,可变进气管长度,双火花塞点火(DSi)的产品与技术,在国内引进产品中已得到普遍采用。带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机型也越来越多,如2006年北京现代新伊特汽油机,新威驰、沈阳航天三菱4G69。广汽丰田2.02.4凯美瑞汽油机等。自主开发品牌汽油机也采用了先进技术,如华晨金杯1. 8T汽油机,吉利集团已投产的JL4G18汽油机,奇瑞开发的SRQ481H汽油机都采用了CVVT技术。在传感器、控制主板,电喷汽油泵,铝制缸体缸盖等关键技术方面也有所提高,产量同比上升,汽油电喷泵还有较大批量出口。

小型汽油机包括摩托车汽油机、小型通用汽油机和微型汽车汽油机。1980年前中国还不能说有摩托车制造业,1980年共生产摩托车4.9万辆(当时日本生产640万辆)。进入80年代,几经曲折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达40%,从1993年起中国就成为第一大生产国,1997年生产摩托车1003万辆,占世界产量一半。我国已能生产排量从36毫升到750毫升各种类型摩托车用汽油机,2007年摩托车汽油机产量达2544万台。中小排量发动机技术状况已达到国际80年代中期以上水平。小型通用汽油机年产量上个世纪末一直徘徊在50万台左右,1994年曾降到21.66万台。进入21世纪产量发展较快,2003~2004年全国小型通用汽油机总产量已超过600万台,产量增幅较大。2007年小型通用汽油机年产量已达1227万台。就品种看,我国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品种远远少于日本,排量大于125毫升的摩托车发动机品种更少,有许多排量品种尚属空白。通用小型汽油机产品品种也很少,主要集中在功率为3.68千瓦(5马力)以下,大于此功率的汽油机品种很少,同日本、美国差距很大。#P#

中国内燃机工业的现状与展望

()现状

中国内燃机工业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整整100年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41年,内燃机工业只是手工业作坊式的修配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内燃机工业才得到了新生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飞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内燃机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专业厂为主,大中小相结合,主机与配件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酌完整工业体系。

2.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配套需求

近年来我国内燃机年产量都接近6000万台、10亿千瓦左右,基本上满足了各种汽车、摩托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船舶、铁路机车、油轮、石油机械、军用等各部门配套要求,每年还有一定数量出口。

3. 内燃机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有很大进步

建国以来,内燃机行业共引进各项技术近300(包括许可证、技术咨询、合资合作等) ,引进技术对我国内燃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已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达到国Ⅱ、国Ⅲ排放标准,并推出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的新产品。柴油机采用增压及中冷技术,多气门技术,共轨电喷或电控单体泵技术,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可变几何截面增压(VGT)技术等都得到了应用。汽油机采用多气门,双顶置凸轮轴(DOHC),可变进气管长度,双火花塞点火(DSi)等技术在国内新开发或引进产品中已普遍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也为许多机型所采用。车用发动机的陶瓷绝热技术、停缸技术、智能气门、发动机32ECU、可变压缩比等先进技术,国内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已开始关注,有的已投入开发研究。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迅速,成就很大,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厂点过多、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等。总体来看,我国内燃机在性能、质量,特别在可靠性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制造技术和装备落后,开发能力差,内燃机配附件环节薄弱。

()展望

1. 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坚持走改革的道路。内燃机行业发展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坚持大市场的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发展和增强我国内燃机工业在两个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 发展内燃机工业,必须打破部门和地方界限,按行业组织起来,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配套需要,在内燃机大行业范围内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同时注意协调好相关行业(如油料)的发展,以求共同提高。

4.为提高内燃机工业在两个市场中的竞争力,应以先进产品为龙头,组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一批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5. 应用各项新技术,不断改进和开发新一代内燃机产品。

6. 内燃机配附件是内燃机工业发展的基础,必须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

7. 全面提高内燃机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

8.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同国际接轨。

9.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P#

小柴行业:服务“三农”百年路

邵仁恩

   小型柴油机(功率≤100kw,缸数≤4)是用于轻型汽车、低速汽车、微型汽车、轿车和轿卡、大中小型拖拉机、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中小型工程机械、内河湖泊及沿海船舶及发电、水泵、空调等道路与非道路移动和固定机组的配套动力。

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经营规模以小型为主的格局形成了小柴行业单缸机唱主角的现状。据统计,2007年,单缸柴油机产销量的80%服务“三农”(含出口量及服务对象),多缸小柴产销量的20%直接用于农机配套。

第一个50年:从零起步奠定基础

2008年,中国内燃机工业迎来了百年华诞。环顾全球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历史,  中外的共同起点都是单缸机、农用内燃机,我国的第一台煤油机和第一台柴油机也都是遵循这一轨迹起步的。

从我国内燃机企业发展史来看,许多企业都是从最初定位 “三农”而后转向其他领域的。而至今还在原注册地立足”三农”的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一个典型。建厂95年来,常柴虽经历多次改革,但主营业务始终未变,成为到2008年末将累计生产达2100万台柴油机的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众所周知,上海、江苏无锡、山东潍坊等地一批老企业则是从单缸机起家,而后大多步入其他领域的典型;江苏盐城、山东莱阳等地一批60年厂龄以上的老企业则是与常柴一样立足单缸,而后进入其他领域配套的典型;时风、常发则是在近20年从终端产品转向农用动力  (即逆向发展)成长起来的小柴行业领军企业。

1908年至1957年这半个世纪中,全国内燃机年产量仅仅从零达到51万千瓦。可以说,内燃机工业的第一个50年是创建和建立基础的阶段。

第二个50年:以工补农 贡献巨大

据统计,19582007年,全国内燃机年产量达7亿千瓦。其中单缸柴油机年产已达850万台、1.2亿千瓦,多缸小柴油机年产达210万台、1.5亿千瓦。其中直接用于“三农”的(不含运输机具和汽车,不含出口量)单缸约500万台、0.8亿千瓦,多缸约3.5万台、0.25/亿千瓦。

第二个50年又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19581965年,建设和培育内燃机工业体系阶段:1966~1978年,内燃机工业曲折发展阶段;19791998年,内燃机工业体系形成,成为世界同行生产大国阶段;19992007年,缩小与国外同类差距,迈步向生产强国起步阶段。

2007年,全国单缸柴油机产销850万台,其中在用机组更新200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200万台,低速汽车配套180万台,出口单机及零部件180万台,插秧机、微耕机和脱粒机等40万台,发电、排灌及小型工程机械等50万台。

2007年,全国多缸小柴油机产销210万台.其中轻型货车(含非完整车)102万台,低速货车3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0万台,轻型客车(含非完整车)1 3万台,工程机械及发电13万台,微型货车(含非完整车)7.5万台,三轮汽车7万台,联合收割机6.5万台,轿车及轿卡5万台。

运力及运输工具的不足带动了轻型和低速汽车的发展,柴油车使用的经济性拉动了轻型汽车柴油化率的提高。农用运输车更名低速汽车后,使用成本大幅攀升,但对脱贫工具的青睐为低档车大行其道带来商机。2007年。车用多缸配套167万台,同比增长9.2%;车用单缸配套172万台,同比增长6.8%。多缸小柴车用份额从2006年的86%降至2007年的82%,车用单缸份额从2006年的194%升~2007年的20.5%,表明多缸小柴工程农机用量和份额的增势及经济车型的增势。

2008年是“十一五”的第三年,对照“十一五”目标,预计2010年单缸柴油机产销达700~750万台,多缸小柴油机产销230~250万台,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当在情理之中。

小型柴油机是循着“三农”发展轨迹,贴近用户经济实力,使用水平的产品,国内农机工业以支农为重任,以低价反哺“三农”已经历数十年。显然,与国外农机购置高额直补用户相比,我国内燃机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路在何方:谁来为小柴技术进步“埋单”

从整体技术水平来说,我国小柴行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以当家产品单缸柴油机为例,单缸柴油机是国产柴油机中产量最大,同时也是技术水平和价位较低的发动机,我国单缸柴油机近年来的产量基本稳定在600~700万台之间,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单缸柴油机第一生产大国,但是在整体技术水平上,要落后国外先进国家几十年,尤以耗油率、尾气排放和噪声三项主要性能指标差距甚大。

其实,早在十余年前,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开发研制新型小柴,而且不少企业也试图通过合资合作生产的途径达到这个目的,但结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是市场的现实要求。众所周知,小柴行业所面对的市场,不论是上游产业,还是终端用户,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市场,这也就决定了小柴必须具备廉价、实用、经济等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柴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小心与谨慎,同时也注定了小柴技术多年来的停滞不前。尤其是近几年,在崇尚价格竞争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不仅缺乏研制新产品的动力,而且在实力上也大打折扣。

如此看来,小柴产品的市场特性,决定了新型小柴产品的开发以及最终被市场认同,需要真正意义的政府行为。一方面,小柴新技术的研发,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立项,组织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攻关;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除按已确定的标准在出厂前严格检测外,还要加强使用过程的整治工作。只有如此,符合环保标准的小柴产品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改变我国现有小柴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小柴企业也才能真正走好下一步。

毫无疑问,农机产品是用油大户。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柴油消耗总量为2800~3100万吨,占我国柴油消耗总量的30%~40%,而农业机械耗油又占农业柴油消耗总量的60%~70%,因此农机消耗能耗能源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业内专家指出,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特别是降低量大面广的单缸机配套的农机产品的能耗,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降低单缸机的能耗和排量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产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提出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标准”已演化成为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门槛和把握市场的手段。各生产企业要树立知识产权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观念,行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一定要在国标、行标、国际标准中体现出来,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建议国家应通过政策鼓励推动第二代单缸机开发,推广,对于已经达到产业政策要求的单缸机,国家应在节能减排政策上给予支持。第二代单缸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必然增加产品制造成本和企业装备更新的投入。国家应通过政策倾斜来鼓励大型骨干企业研发、制造和推广第二代单缸机产品,其中包括:研发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施补贴、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得到财政支持、产品列入农机优先补贴目录、销售过程中的农机补贴直接返回柴油机制造企业等。

单缸机实现绿色环保是大势所趋,本着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小柴行业各生产企业都应积极面对。#P#

小汽油机行业:小块头期待有大作为

林漫群

 1958年至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

我国小型汽油机一般指40马力以下(或30千瓦以下)的小发动机,由于这些发动机的用途广泛,可以有多种配套机具,实现多种功能,因而被人们称为“通用小型汽油机”或“小型汽油机”。

我国1958年前后开始了此类小型发动机的生产。最早为广西柳州与前苏联合作,生产051高把油锯,该机型为二冲程发动机,随后出现了1101二冲程发电机组和喷雾用发动机等。江苏泰州的苏北电机厂生产482水冷四冲程侧置气门发动机,随后开发生产182282482F顶置气门发动机,其中182282发动机一直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谓小汽油机中的“老寿星”。天津机械厂曾经生产26型双缸6马力小汽油机,天津内燃机厂曾生产292发动机。作为科研设计的归口单位,天津内燃机研究所这一历史时期设计了1E351E4016565*55)、165F-165*65)、17070*65)等一系列先进机型。随后涌现出一批新的小汽油机生产企业,如山东临沂华盛药械厂、北京市小型动力机械厂、泰州林业机械厂。1E40F型发动机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机型,主要用于割草、水泵和喷雾,该机型全国年产量曾经高达30万台;1E35F也是一款主流机型,青岛内燃机厂主要生产该机型;1E50F型汽油机主要由贵州汽油机厂生产,后来该机型扩缸至56*50。这一时期,四冲程发动机出现了165F165F-1170F470F175F,主要生产企业为江苏汽油机厂,该厂20世纪90年代分解为5个企业,其中只有一个在生产165F(侧置气门)发动机。1962年以前小汽油机年产量一致没有能够超过小柴油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柴油比汽油便宜。1962年以后手持式设备,如链锯、喷雾器领域小汽油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为小汽油机比柴油机轻便。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初作了全行业的调查和产品的系列化和标准化工作,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与柴油机相比,汽油价格高且故障率偏高,导致小型汽油机的滑坡。到90年代,小汽油机已经减少到20余个产品,很多曾经辉煌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仅存泰州林机厂、西北林机厂、山东临沂华盛药械厂和柳州等几家企业。这个时期出现了小汽油机产品向摩托车产品过渡的趋势,而随后在90年代末期又回归小汽油机的生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江苏泰州林业机械厂。这一时期坚持生产小汽油机制也是有的,如山东临沂的华盛药械厂,直至今天,小汽油机依然是其“主业”之一。

行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小汽油机的生产再次崛起,主机厂和配件厂主动瞄准国际市场开发和生产用于园林和发电用途的小型动力设备,这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动力和新气象。2002年以来,我国小汽油机产量激增,2007年产量超过1000万台。由于用途广泛,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市政工程以及农业机械等需求增加,小汽油机的用途和用量还会进一步扩大。

由于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环保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导致近年来国产四冲程小汽油机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四冲程发动机的销量比2002年增加47%。出口欧美的二冲程发动机主要集中在手持式设备用发动机领域,如链锯和手持式割草机等。出口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非手持式发动机中二冲程发动机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余均为四冲程发动机。根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小汽油机分会统计,我国小汽油企业生产的发动机,按不同排量分为51个品种,二冲程机有25个品种,功率范围0.55~3.3kw,排量22.5~102ml,缸径32~52mm。四冲程机有26个品种,功率范围0.65~9.07kw,排量26~531ml,缸径33~90.5mm

从近年来各产品的销售情况看,用于发电机组和园林机械的小汽油机销售量增幅最大,约占总产量的50%,农业机械也有一定幅度增加,林业机械、水泵基本保持原有水平,工程机械产量最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小型汽油机的配套机具来看,可用于水泵、发电机组、喷雾机、喷粉机、弥雾机、喷淋机、油锯、打枝机、绿篱机、割草机、割灌机、夯实机、羊毛剪、沙滩车、高尔夫球车、滑板车、航模、艇模等涉及工业、农业、管保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园林机械等多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拉动下,我国的农机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这种大的形势驱动下,以小型汽油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小型汽油机企业已经跳出发电机组和割草机的圈子,着手开发适合农业耕作的产品,如微耕机、割灌机等。而根据2007年我国小型汽油机产量及出口数量来看,现出口量已占到生产总量的80%左右,产品出口已成为小汽油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市场格局变化较大

从我国小汽油机生产企业发展历史来看,企业“进进出出”这个行业是常有的事,诸多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业内企业的变迁,而最近两三年无疑是50年来最显著的进入趋势。当前小汽油机生产企业有本土企业、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国外公司特别是美国和日本正在向我国转移生产场地,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生产,其中包括美国B&S公司、日本本田公司等。

按照企业所在地域特征分布,我国小型汽油机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重庆、山东、福建等省市。按照企业发展历程来看,有传统的小型汽油机生产企业,如山东华盛农业药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山东临沂农业药械厂),也有新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其中包括一部分摩托车生产企业,如重庆宗申、隆鑫和力帆等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随业务范围拓展进入小汽油机领域。                                           

小汽油机出口业务是当前拉动整个行业的主要动力来源。目前国产小汽油机大部分出口,内销比例较小。所以抓住国际市场销售渠道自然成为小汽油机生产企业非常关注并投入主要精力去拼抢的重要任务。目前出口市场分为欧美市场和东南亚与非洲等地市场两大类。为出口欧美市场,企业或寻找在欧美的经销商,或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体系,也有通过收购美国公司以获取销售渠道的;而进入东南亚和非洲市场主要是在当地建立或寻找代理商。                                     

行业发展喜忧参半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种形势下,以小型汽油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内小型汽油机市场发展前景乐观。

由于目前我国小型汽油机现出口量已占到生产总量的80%左右,产品出口成为小汽油机行业的关键因素。因此,行业出口问题更备受关注。                                      

可以说,我国小汽油机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所面对的第一道障碍是各种各样的非关税技术壁垒,就目前分析,排放、噪声、无线电干扰等是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生产的小型汽油机绝大部分是在国外样机的基础上经过改型设计开发而成的。随着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出口累计到一定程度,其竞争对手感到压力以后,知识产权将成为攻克排放法规等技术壁垒之后即将受到的第二波攻击。而国外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抵制中国产品的工具,比较容易达到,因为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只要企业拥有专利等知识产权,就可以对竞争对手涉嫌侵权的行为提起诉讼。     

    鼓励出口,更要警惕反倾销。毫无疑问,随着国外相关行业整体的压力加大,我国小汽油机行业势必受到倾销诉讼,这是随着行业的发展继知识产权诉讼以后可能遭遇到的第三波攻击。

    了解小汽油机行业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小汽油机市场其实已经走到了价格竞争白热化的境地。出口产品的售价已经可以用等重量的铝材价格进行估算,很难想象这样走下去行业辛苦的结果除了尽快迎接反倾销诉讼以外还能得到什么回报。每年一度的广交会一直被人称作是小汽油机出口价格的风向标,遗憾的是,这个风向标一直指的是降价。有一些曾经看好小汽油机的小制造商前仆后继地进入这个行业,遇到困难后赔本降价处理库存产品回收资金转向其他行业。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希望奉陪到底以期劫后余生,但是社会游资的频繁介入、赔本抛售的循环并非正规小汽油机企业能够拖得起的,所以,行业协会此时应尽可能地发挥其维护行业正常秩序的作用。

如何走出困惑

喜忧参半,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小汽油机行业的现状,要走出当前的困惑,除了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行业自身的建设更为重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应提出凡是对于节能、环保及农业作出贡献的小型汽油机生产企业,在税收上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努力提高农民对小型汽油机动力的购求欲望,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开展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努力提高我国小型汽油机的技术水平。

——大力推广普及现代化管理方法,促进企业做好质量、成本、资金、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整个小型汽油机行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强化市场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小型汽油机行业统计信息渠道,支持企业建立市场快速反应信息网络系统,增强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市场、产品、投资规划、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产品进出口等各种信息采集和分析渠道,及时为企业和行业服务。

——强化行业组织的作用。在当前企业性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行业产量、产品结构、销售等信息收集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协助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为适应当前的局面,行业组织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真正走到企业中去;二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链接

    小汽油技术发展趋势

    1.二冲程发动机主要集中在排量非常小的手持式设备领域。

    2.四冲程发动机得到快速发展,不但在非手持设备中得  到广泛应用,而且已经出现向小型非手持设备扩展的趋势。四冲程发动机的崛起主要来源于环保法规的驱动。

    3.四冲程发动机侧置气门越来越少,逐步向先进的顶置气门过渡,压缩比不断提高。

    4.机体轻量化成为趋势,甚至出现气缸与箱体为整体形式,大量塑料和粉末冶金为材料的零部件得到应用。

    5.环保要求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美国和欧盟先后实施严格的排放法规,已经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瓶颈问题。#P#

 汽车内燃机工业:走在从大到强的路上

张正智

 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基本可以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到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第二阶段(1979-2000年):改革开放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由于自主发展和许可证技术引进等,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实行更广泛的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汽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庭,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步入高速发展期。

  汽车内燃机工业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没有汽车内燃机制造业。由于战乱,引进了多国汽车,有一些汽车内燃机修配业及简单的内燃机零部件制造。   

中国真正工业化生产汽车内燃机,是1 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的建成投产,随之建成中国第一个中型货车用CA10型汽油机生产基地。   

1958年“大跃进”及其随后的几年里,随着一批地方汽车工业的兴起,又发展了一批配套的内燃机企业。代表性汽车内燃机,如南京汽车厂(南汽)NJ070型汽油机、上海汽车发机厂(上发)V型双缸和680Q汽油机、北京内燃机厂(北内)492Q、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杭发)6120Q柴油机、上柴油机厂(上柴)6135Q柴油机等。   

1966年,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始现雏形,具有汽油机、柴油机年产能力8万台左右,基本满足装车需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设了一批汽车厂及内燃机企业。如第二汽车厂(二汽)生产EQ6100型汽油机、重庆汽车动机厂(重发)生产6140Q柴油机、陕西汽车厂(陕汽)生产SX6130Q柴油机等。二汽的建成,中国诞生了第二个大规模汽油机生产基地。

在地方大上汽车及内燃机的过程中,主要以仿制已有的车型和机型为主。据统计,当时有几十家企业生产492Q汽油机,有14家企业生产CAl0B汽, 油机,生产6120Q6135Q柴油机的企业,也有十余家企业。

,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国家号召“大打矿山之仗”,一批企业开始试制、生产矿用自卸车及配套柴油机,如上柴试制、生产12V135Q柴油机,重发开发了12V1 50Q柴油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倡导商用车、特别是货车要发展柴油化,国家组织相关单位开发了6105Q柴油机;一批生产农用柴油机的企业,提高产品性能,生产汽车用柴油机。   

1978年,汽车内燃机年总生产能力约22万台、1800万千瓦,基本满足装车需要,技术水平也有提高,初步形成了自主发展型汽车内燃机工业体系。

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汽车内燃机工业也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老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二是开发新机型,提高水平,汽油机开始了电喷时代;三是引进新技术、新机型,或合资合作,生产较先进机型。

产品升级换代的主要机型有一汽的CA6102汽油机,二汽开发出新的EQ6100汽油机及EQ6105汽油机,多家开发出新492Q系列汽油机,南汽的NJ70L汽油机,杭发的X6130Q柴油机,上柴的B6135QD6114Q柴油机等。

新开发的主要机型有柳州机械厂(柳机)LZ276Q系列汽油机、天津市内燃机厂(天内)TJ376QB、山西淮海机械厂的HH462QE等汽油机;柳机的LJ376Q,成都内燃机厂(成内)490Q,新昌柴油机总厂的493Q,云南内燃机厂(云内)4100QB,朝阳柴油机厂(朝柴)4102QB6102Q,大连柴油机厂(大柴)、无锡柴油机厂(锡柴)等企业的6110C系列柴油机。

在“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的大形势下,引进技术、合资合作,成为潮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一汽一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一大众)、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都同步引进配套汽油机型,还引进了康明斯、斯太尔、索菲姆以及五十铃4JBl等系列柴油机。

199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汽车产业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汽车工业尽快形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995年,汽车内燃机总产量1496万台、9787万千瓦,生产企业49家,年总生产能力约180万台。

20011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汽车用汽油无铅化,新生产的轿车全部采用电控汽油喷射和排气净化装置,从此结束了汽油机化油器时代,进入了汽油机电喷时代。

2000年,汽车内燃机总产量上升至1864万台、11937万千瓦,已经迈上亿千瓦台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实施更广范围的开放政策,汽车进口关税不断下降,跨国汽车公司陆续进入中国,绝大部分跨国零部件公司也进入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批企业自主研发、联合研发新机型;一些企业继续引进先进机型。

200120042008年,国家强制实施国Ⅰ、国Ⅱ、国Ⅲ汽车排放标准。

2004年,国家发布第二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新技术;同年,国家还发布了《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标准等,使内燃机技术不断进步。

2005年.我国汽车内燃机产量跃升至525. 2万台、40845万千瓦,跨过了500万台、4亿千瓦的大关。

2006年,全国有汽车发动机企业47家,职工7. 6万人,累计投资总额约400亿元。

2007年,汽车内燃机工业总产值859亿元,共生产汽车内燃机7847万台、67992万千瓦,已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汽车内燃机生产大国。

开发汽车新能源成重要选择

    目前,能源世界性紧缺,需求大、增长快,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0%以上。世界油价不断攀升,20086月底,已上升至每桶140美元以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进口的原油量还要增加,2020年,原油进口将达25亿吨以上。

大量一次性能源消耗,使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正威胁人类的发展。中国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开发汽车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环保压力。成为中国内燃机工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近十年来,中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视。国家先后推出“863 973”清洁汽车行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等。在研发、试产、试用等方面,给予资金、组织等方面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加之有关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的共同努力,使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方面,基本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在某些领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1)燃气发动机

燃气发动机、燃气双燃料发动机、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是比较成熟的机型,多家企业在生产。燃气汽车经过几年的推广,  (社会)保有量超过30万辆、加气站已有700多座。今后在富气地区,仍将重点推广。上柴股份、云内动力、一汽大柴、一汽四环、奇瑞汽车等企业,均开发、生产出CNGLPG汽车内燃机、电控燃料喷射内燃机。一汽技术中心与一汽大柴共同开发的CA6SElCA6SF2III标准系列。多点电控天然气发动机,获2007年度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乙醇汽油内燃机

目前应用的多为低比例乙醇汽油,原汽油内燃机基本不用改动。已在黑龙江、河北等十来个省市推广应用,年替代汽油过万吨。但由于原建乙醇生产企业,多以陈化粮为原料,此路会越走越窄。今后国家将支持发展以红高梁、木薯、甘蔗楂等为原料的乙醇生产。乙醇内燃机仍会有一定生命力。

 (3)混合动力

混合动力是目前大有希望发展的动力,既环保又节能。丰田公司是较早将混合动力产业化的公司,代表产品是普锐斯(PRIUS)轿车。该产品已于2005121 5日在长春一汽集团生产。东风汽车公司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混合动力城市公共汽车已有100辆,投入武汉试运行;“东风倍能”纯电动公共汽车在襄樊面世,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在200公里以上。奇瑞汽车自主研发了BSGISG田混合动力轿车,还开发了弱混合动力轿车A52007127,投入10辆在芜湖市出租车市场运行。长安汽车的中度混合电动轿车杰勋HEV2007年底,已批量生产,并服务于2008年奥运。比亚迪的双模混合电动车F6,于20071010上市。2008年初,一汽集团自主研发的奔腾混合动力轿车B70HEV(III)也将服务于奥运。

 (4)甲醇内燃机

甲醇内燃机,有高掺烧比(M85以上)和低掺烧比(M15以下)之分。凶西省富煤,是研究和应用甲醇内燃机的重要地区,现普遍推广的是M15低比例甲醇汽油,高甲醇汽油主要是在城市公交车和在用车甲醇化改造领域。2007年底,山西省已建甲醇汽油加注站770(其中高比例甲醇汽油加注站17)。年销售甲醇汽油53万吨,甲醇汽油出租车已超过2000辆。奇瑞汽车研制生产的排量1.6甲醇灵活燃料(FFV)10辆轿车(III),正在山西市场示范运行。中国已建成一批煤、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

 (5)燃料电池动力

燃料电池动力也取得可喜成绩。如同济大学与上柴联合研制的第四代燃料电池轿车,参加比比登挑战赛表现出色。《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包括耐久性)试验方法》等一批标准,正在制订。在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国家科技部授权成立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等企业,对新能源动力都给予极大关注,目前已纷纷成立研发中心。而长安汽车研制的氢燃料发动机,2007年底点火成功。

为了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0710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国家对新能源动力的支持力度,会不断加大和细化,中国新能源动力,必将会更快地发展。

    问题与展望

主要问题

汽车内燃机企业研发投入少、缺乏领军人物、自主开发能力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慢、重复引进、产品水平与国外有差距、自主品牌意识不强、“机与油”尚不能同步发展,制约了自主发展进程。

生产企业多、引进汽车内燃机国别多、品种多,使主要企业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低。尚没有年产百万台的汽车内燃机企业。

关键总成及技术仍为外方控制,中方缺少话语权,如汽油电喷系统、柴油共轨系统、电子控制元器件等。

外方建独资内燃机和关键总成企业倾向明显;中方企业进入合资整车配套体系有难度。

展望

中国已跨入汽车社会的门坎。可以预见,汽车内燃机工业仍将会较快发展,汽、柴油传统能源仍将是主要能源。新能源动力会以较快速度发展,2020年,新能源动力将占15%左右。乘用车柴油化会较快发展,2015年,乘用车柴油化率将达15%左右,2020年将达30左右。

国家还将会不断出台新的汽车节能、排放等法规,要求企业不断技术创新,不断采用新技术,以满足国家不断严格的法规要求。

2010年,汽车内燃机产量将超过1100万台,2015年将达1400万台,2020年将达1 700万台。届时,中国不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内燃机生产大国,也可能成为汽车内燃机生产强国。#P#

船用内燃机工业:与舰船工业一起成长

顾宏中

 回首我国100年来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概括——

在解放前40多年,国内经济萧条,航运不发达,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工厂仿制生产功率较小的船用柴油机。

1949年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生产厂家扩展了不少,一些规模较大的船用柴油机厂、研究所及高等院校,已具备自行开发研制船用大功率高、中、低速船舶柴油机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生产不断扩大,目前,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的年产量已在世界第三位,中、高速船用柴油机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1949年以前我国船用柴油机的发展历程

在清朝末期,  由于口岸开放,经济发展、民族工业也接着掀起,特别是沿海一带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已陆续出现内燃机制造的民族工业。

    广州均和安机器厂的领班陈拔挺和陈沛霖利用简陋的设备,开设了一间小型机械作坊维修柴油机。后来于1911年在广州芳村大涌口创办了协同和机器厂(广州柴油机厂前身)1915年仿制成功船用火胆式二冲程横流曲柄箱扫气柴油机,缸径317.5mm(12.5英寸),行程3429mm(1 3. 5英寸)350rmin、单缸功率30马力,安装于“海马”号客轮上,航行于广州至梧州之间西江水域,航速快而不搁浅(  柴油机比蒸汽机装置轻)。同年制造了相同缸径、行程和转速的两缸机,功率60马力,安装在“均兴”号内燃机船上,作为内河拖运货船等用途。所谓火胆式,即后来称为烧球式或热球式,国外称为SemiDiesel,即半柴油机。它的结构较简单,无进排气门,气缸头用半球形顶,不冷却;起动时,先用喷灯把半球形顶部烧红,当柴油机喷入气缸顶部时,易于着火。这样可以用较低的压缩比即可。因此国外称为半柴油机。该种机型用曲柄箱扫气而没有扫气泵;整机结构特别简单、易于制造。所以各民营企业均首选此种机型来制造生产。

1918年,协同和机器厂又生产了四型热球式二冲程曲柄箱扫气柴油机。该四缸机是一种自行改进的产品,安装在“大有为”号柴油机船上作推进动力。

    1926年以后协同和机器厂开始生产二冲程立式柴油机(不是半柴油机)及仿德四冲程立式柴油机。1930年~1937年,协同和机器厂生产柴油机进入全盛时期。1937年到解放这段时期,协同和几乎没能再生产柴油机,只是在香港分厂于1940年生产了六缸二冲程立式240马力船用第一台可逆转式柴油机,缸径266.7mm(10.5英寸)、行程2794mm(11英寸)、转速410rmin  自工厂1911年建厂到193726年中,共生产内燃机383(22800马力)。自解放以来,该厂逐步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生产船用大功率四冲程中速柴油机的知名工厂。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在提倡国货、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下,由192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电系、时任慎昌洋行买办的支秉渊发起并联络毕业于交通大学的同班同学魏如及校友等六人,在上海集资创办了新中工程公司。由支秉渊任总经理、魏如任厂长。19262月在上海闸北新闸桥下长安路建立了机械厂,开始制造5马力及8马力单缸柴油机。1928年春,新中动力公司改组为新中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冬天,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展出的新中公司造的热球式24马力半柴油机及抽水机等产品获得国货特等奖。1929年,生产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产品有柴油机、碾米机及压气机等;同年10月成功仿制德国的四冲程全狄塞尔式双缸36马力的柴油机。后又制造成功同一缸径、行程和转速、压缩空气起动的三缸54马力的船用柴油机。到1930年,新中公司营业额达到20余万元,年产柴油机总功率达1190马力,共86台。其中有54马力、67马力和93马力3种较大功率的四冲程柴油机。生产的柴油机中用于船舶的共218马力,占183%。这是新中工程有限公司在解放前25年中的全盛时期。在1 931年的产品中,  尚有双缸45马力四冲程柴油机及四缸90马力四冲程柴油机。这是新中公司产品中单机功率最大的柴油机。

19457月,新中公司不断迁移后,在重庆江北黑石子建立制造川江船用发动机的黑石子分厂,同时8月正式开工,生产65马力煤气机和小功率柴油机,该厂职工达200多人。

1947年们月,新中公司由重庆迂回上海、恢复营业。当时仅有员工154人。产品以柴油机及抽水机为主,同时又制造10马力柴油机,月产30台左右。同时生产的四缸煤气机功率为160马力,但受时局影向,柴油机销路清淡,尤其是大功率柴油机,制造的各种机械全年销售量中,柴油机仅占9%。解放以后,柴油机制造才蓬勃发展。解放后一直到2008年,新中公司成为中船总公司下生产船舶用柴油机的主要工厂之一。

在解放前的40多年中,我国只生产200马力以下的较小功率船用柴油机,而且尚未具备自行设计研发的能力及形成具有全国性的船用柴油机的制造业。

解放后50多年舰船柴油机的发展

解放后,柴油机在舰船推进装置及船舶电站等方面应用广泛.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因热效率高、功率范围广,柴油机在各种民用船舶和中小型舰艇推进装置及电站中确立了其主导地位。我国舰船柴油机发展与本国舰船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150年代前期

此阶段主要完成了各中、小型柴油机的配件生产制造,以及测绘仿制单机功率为250千瓦以下的中、小型柴油机工作。

1950年重工业部成立船舶工业局。为了解决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各型中、小舰船柴油机备件消耗殆尽、面临舰船停航的问题,船舶工业局会同海军于1 951年底成立了海军配件试造委员会,主要在上海组织了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采取承包加工形式、与各船厂协作、完成了各种中、小型舰用柴油机配件的供应任务。同期,求新造船厂与新中动力机厂测绘仿制了拖围混合式渔船的美国Atlasl85kw6267船用柴油机,缸径267mm1954年制造成功;1954年新中动力机厂测绘上海展览会展品Skoda6L350船用柴油机,制造了当时我国制造的功率最大的柴油机;上海柴油机厂测绘制造了GM71高速柴油机;广州柴油机厂等则先后测绘仿制了单机功率250kw以下的中、高速小型船用柴油机。

250年代后期开始至70年代后期

此阶段一方面引进苏联舰用柴油机,如M50高速机、D39中速机、40D中速机、9DM中速机等。由苏联提供图纸。转让仿制;同时进行自行研制。如1958年由船舶工业局产品四室、沪东造船厂、上海船厂和上海交通大学为3000吨沿海货轮的需要、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低速大功率6ESDZ 4382型柴油机,1470kw,该机为二冲程、十字头式、直流扫气、涡轮增压,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改写了我国无船用低速柴油机的历史。1959年,大连造船厂与大连海运学院联合研制成功6ESDZ 60106低速柴油机,2206kw。与6ESDZ 4382不同的是横流扫气与机械增压。在研制成功4382型低速机的基础上,由711研究所、沪东船厂、上海交通大学与新中动力机厂组成联合设计组,开始设计7ESDZ75160型低速机,当时称“万匹机”。首台机于19609月在沪东船厂动车成功。后经不断改进,于19656月通过鉴定,同年装在江南船厂建造的第一艘远洋万吨级货轮 “东风”号上。1970年大连造船厂与大连海运学院研制了回流扫气的9ESDZ58100型低速机,用于“大庆29”号油轮。同年,上海船厂制造了回流扫气的6ESDZ761 60低速机,用于“风雷”号远洋货轮。在此期间.上海柴油机厂和江南造船厂也相继生产了6ESDZ 76160型低速机以及1975年广州柴油机厂也制造了一台6ESDZ 75160B低速柴油机。

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国内各厂先后研制了缸径从430mm760mm的低速柴油机共6种,其中仅4382型低速机因性能稳定、型式合理、结构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一直生产到80年代;75160型低速柴油机累计生产40台后停产:至于581066010676160型等各种低速机累计产量均未满10台,即告停产。

至于中速机,在这一期间的研制比较活跃。1958年上海渔轮修造厂研制了260型渔船主机;1966年研制二冲程中速18VE390ZC柴油机,以满足中型导弹护卫舰主动力的需要,后又发展1 21 2VE390ZC机型;1963年无锡动力机厂研制成6250中速机(缸径250mm、行程270mm1 99298kW) 1965年内迁重庆改名为重庆机器厂。1975年初,为满足水运和渔业发展需要,711研究所、无锡柴油机厂、宁波动力机厂、广州渔轮厂等5个单位组建联合开发组,以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为基础,开发了G300系列中速柴油机,发展了L6L8V1 2V161 7种机型,其中6缸和8缸机(第一期指标,平均有效压力为14MPa)1982年通过鉴定投产,广泛应用于长航船舶和军辅船上作主机。同期,上海船厂制造了1 2V300EDZ二冲程十字头式中速柴油机(D=300mmS=550mm、单机功率1620kw、转速285rmin),作为长江申汉航线大型客货船的主机。

自行研制的高速柴油机方面,196210月,上海柴油机厂开始了我国最早的大功率四冲程、预燃室式、高速柴油机12V180ZC(俗称重180)的设计研制工作。该机型主要用于炮艇、高速艇和电站动力;该机D=180mmS=205mm1500rmin736kw1 966年定型后批量生产,成为炮艇和高速艇主选机型。其后改进型为1 2V1 80ZCD,在低工况性能和起动性能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后研制了系列机16V180ZC12V180ZCD高速机一直生产到1992年。

370年代末到2008

这一阶段,低速柴油机和高速柴油机主要是引进技术,中速柴油机是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并存的年代。

在舰艇用柴油机方面,  由苏联引进的各种机型,其强载度及性能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1991年引进MTU公司的1 6V396TE94系列(D=165mmS=185mmn=2100rminP 2240kW)20V956- 02(D=230mmS=230mrn,n=1450rminP=3850kW)两种高速机,1985年引进MWM公司的D604D604B高速柴油机系列(D170mmS=195mm)2000年又引进新一代TBD620V16V1 2V8系列以满足小型舰艇、导弹艇、潜艇等需要。1 9787月与法国SEMT签约引进PA6-280系列和PC2-5系列中速机,后来又继续引进相继增压的PA6STC (D=280mmS=290mm)系列和提高型P C 26 (D=400mmS=460mm)系列。

在低速柴油机方面,19797月签约引进瑞士SULZER公司的RNDRNFRLARLBRTA系列各种缸径的低速机生产许可证,后来继续引进改进型高压共轨RT-flex系列,缸径从500960mm1 9807月又签约引进MAN-B&W公司的KLGFGFCAKLCSCAKLS-MCMCE系列、缸径从260mm980mm各种缸径的低速柴油机,后来又引进其改进型MC-C及高压共轨ME-C智能型ME系列,缸径从260mm980mm,分别在沪东重机、上海船厂(后与沪东重机合并)、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及宜昌船用柴油机厂生产。在2006年又与三井重工合资成立了中船三井公司,引进了国际上通行的两大低速机系列,这是符合远洋航运及船东的要求。1985年沪东重机在6ESDZ4382基础上,自行研制6ESDZ3482低速机,19871月通过鉴定。我国目前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年产量占世界第三。

在中速船用柴油机方面,为了适应远洋船舶发电机组的需要,我国也引进了各种缸数的MANL+V20272330A2832中速机,在新中动力机厂、四川柴油机厂和镇江船用柴油机厂生产。19811 2月又与大发柴油机公司签约引进PSDSDL缸径200mm260mm280mm的中速机;后来又引进新一代产品DK系列的柴油机;DK-20DK-26在安庆柴油机厂生产;DK- 28在陕西柴油机厂生产。2005年淄博与洋马合资的淄洋厂生产68N330中速机;2000711研究所与Wartsila合资厂生产W20Auspac柴油机。这一阶段自行研制的中速柴油机主要有1988711研究所与新中厂研制的8L250Z中速机,1986711研究所与无锡柴油机厂、宁波动力机厂合作研制的改进型G6300ZC6中速机,1998年无锡柴油机厂研制的G6300ZC6B增压中冷中速机等。新开发的机型平均有效压力不断提高。

可以说,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看,我国舰船大功率柴油机的研发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相信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我国舰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的自行研发与生产技术水平将与国际并驾齐驱。

加入会员请咨询服务与发展部电话:010-68535680
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统计工作部电话:13699188605,非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办公室电话:010-68532870。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

网站地图